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唐贤杰:一本书是一场人生的旅途花样人生

大江晚报 2016-10-16 00:00 大字

初秋的一个傍晚,唐贤杰和往常一样,站在自家临江24楼的窗户边,眺望着长江。而面对浩荡长江,这个花甲老人的眼眸里饱含着深情。他身边的茶几上摆放着《当代芜湖港发展史》,这本由他组织编纂的著作几个月前终于出版发行了。能被委以建国后为近百年的芜湖港发展史第二轮修史工作的重任,对于这位工作在长江边、生活在长江边,为芜湖港的发展倾尽一生、见证她的繁荣发展的老人来说,能在退休之年,将芜湖港百年的荣耀载于史册,可谓是为自己职业生涯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人一城,一书一港,也串起了唐贤杰的一生最精彩的篇章。

一人一城翻起回忆

1976年12月30日,时年23岁的唐贤杰进入当时的芜湖港裕溪口作业区,成为一名普通的装卸工,在芜湖港安安心心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直至2013年,从当时的芜湖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机关总支书记的职务上退休。37年中的职业生涯,几乎伴随着芜湖港改革开放后的每一次历史性变迁、也见证了芜湖港的时代大事件的发生。作为一个敏锐又勤恳的人,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对芜湖港的各个历史发展节点,多了一份有心。日常工作中,他对于芜湖港的相关资讯、照片特别留心,一本厚厚的《当代芜湖港发展史》中,随手翻开的照片,唐贤杰就能指出出处和当时发生的环境,这也为日后参与编纂《当代芜湖港发展史》打下了基础。

根据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航海史研究会工作部署,长江水运系统第二轮修史工作于2010年10月开始启动。《当代芜湖港发展史》作为当代长江航运发展史丛书的组成部分,由芜湖市港航管理局、芜湖港口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编纂。编纂委员会于2013年4月成立,5月工作启动。当时已经退休的唐贤杰接到邀请,任编委会的主编,负责这项工作。由于女儿在南京工作定居,此时正在南京带小外孙的唐贤杰面对这份难得的邀请,内心既激动又复杂——“是荣誉,也是自己的一份情怀,更责任重大”。徘徊下,他义无反顾一个人返回芜湖,投入了这项艰难的编写工作。

“老芜湖港人对芜湖港的历史有份特殊的感情。这本发展史不仅对自己意义巨大,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也是唐贤杰用两年时间完成这本史册最初的动力。

一书一港牵动心怀

唐贤杰的书桌上有另两本书:《芜湖通史》和《南陵县志》,想来大概是为了编写《当代芜湖港发展史》翻遍了当地各类史志。

“在初期收集资料的时候,我和另外几位同事,每天冒着酷暑坐着公交车在芜湖港辖各码头、货场、各个相关单位间跑来跑去,正值盛夏,从早到晚,为核实论证一个时间点、一个数据、史实到处查实。”唐贤杰回忆起这本书的诞生,记忆尤深的是最初阶段。“资料收集的阶段非常困难,一是芜湖港港史时间跨度长、港口辖权经历多次变更,涉及的史料繁多;二是有些相关单位档案史料不全,需要步步核实。”可见之不易。

面对每天打电话催促相关单位上交材料或是乘车跑来跑去不是长久之计,唐贤杰打算一手抓收集资料,一边开始构思整本书的框架。

由他编辑的大纲提交到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安徽省港航管理局,获得一致通过。长航局给出硬性要求是史书不能超过25万字,详今略古,突出重点。从建国始到1985年芜湖港的资料就有30万字,加上1985年后芜湖港的资料就有60万字,唐贤杰看着手里的信息,如何整合出符合长航局有关编史要求,十分犯难。按构思,资料上要重新选取、融合,事实上就是将第一部芜湖港发展史推倒重来一遍的过程。时间紧,任务重,这个工作考验着人的耐心。

繁琐的采集、核实过程中,唐贤杰经常会因为史实、或为一个数据和同事们争执。在别人看来,这项工作没必要那么认真。可是唐贤杰很坚持。“面对历史、留给后人,由我们的手写出的,是要载入史册的就不能马虎。事实一定要有出处,必须较真。”

两年的编写工作中,唐贤杰多次出现身体不适。使用电脑打字速度慢,只能手写,眼睛和脊椎因此都有些毛病。长时间的生活不规律,以至于一次突然的胃出血吓坏了单位同事。病情的严重使他辗转从芜湖到了南京,幸好排除了胃癌可能。出院第二天,他又赶回单位开始工作。

就这样,2013年12月动笔,2014年11月,《当代芜湖港发展史》初稿成型。这期间,经过修改,大量的后期刊校,2016年5月这本书终于由长江出版社出版。

芜湖港是全国内河十大港口和长江主枢纽港之一,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首批对台直航港口;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是长江煤炭输出第一大港和国家六个储配煤战略基地之一……芜湖港所处的历史战略意义重大。而《当代芜湖港发展史》则弥补了1985年以后至今的芜湖港的史料缺失对港口今后的发展和精神的传递,意义深远。

捧着这本《当代芜湖港发展史》,唐贤杰就像对待是新生的婴儿,对它倍加爱护。

唐贤杰说做完了这项工作自己问心无愧了,这本书就像是收尾,在他的岁月年轮上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现在,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每天弹钢琴、练习书法、浇花种草,生活十分惬意。 

实习生 张亚丽 记者 王惠 文/摄

新闻推荐

昔日责怪交警拆伞 如今甘当义务宣传员

本报讯“电动车真的不能加装遮阳伞,很危险的。”近日,在南陵县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名女子规劝电动车加装遮阳伞人员。该女子叫李某,其曾因电动车加装遮阳伞被处罚而责怪交警,如今以自身经历甘当义务宣...

南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