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团小小的面泥经过双手捏搓揉后顷刻之间一个栩栩如生

金周刊 2015-08-07 20:00 大字

一团小小的面泥经过双手捏、搓、揉后,顷刻之间,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脱手而成,这就是传统的民间艺术捏面人,有人称其为“指尖上的艺术”。在南陵县弋江镇五一村,就有这样一位会捏面人的老人,他叫江仁寿,今年66岁。记者在弋江镇五一村江仁寿的家中看到,在他走街串巷的木箱上插满了他的作品:机器猫、光头强、皮卡丘等小朋友喜欢的卡通人物,也有戏曲里的传统人物关公、唐僧师徒等。

“捏面人,行话叫捏巧,分为三个等级,第一是家传所学,有辈分,懂行话;第二是拜师所学,也有辈分,也懂行话,但不得真传;第三是口剽所学,通过观看口传剽学,不懂行话,也不懂行规,没有辈分,行话叫‘空马\’。”江仁寿告诉记者,“我捏面人的绝活可不是拜师和‘剽学\’所得,完全是祖上传下来的,这有家谱可查。”

据江仁寿介绍,捏面人的祖师爷是刘伯温,当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造就“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隐姓埋名,为了生存他发明了捏面人,原料是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粑粑,煮熟后加红、黄、蓝、白、黑等颜色,捏成花鸟鱼虫、人物、动物等,能吃能玩。后来他教儿孙们走街串巷行走江湖,代代相传。直到公元1838年,刘氏后人有位叫刘家明的人,他已是十六代传人,他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叫江大谟的小伙,并将捏面人的手艺传给了女婿,此后江大谟成了十七代传承人。

江仁寿拿出家中的浮山爱山堂“江氏宗谱”中可以查询了解到,江大谟1809年出生,自幼念了两年书,娶刘氏为妻,为人聪明,善交朋友,深得老岳父喜欢,岳父就把家传的捏面人手艺教授予他,此后面塑艺术就传到了江姓人家。因为面塑行业本钱小,见效快,干活不累,虽然挣钱少点,但是能远游。江大谟把捏面人的手艺传给了儿子,并叮嘱他,此手艺像一块腊肉的骨头,不能丢失。传至第二十一代江存思的手上,1956年前后,捏面人行业属于不务正业,变相要饭,江存思从不给外人提起面塑的事情,暗地里把手艺传给了儿子江仁寿。并嘱咐儿子,“以后百花齐放的时候,此门艺术还会吃香的。”

“我跟随父亲学手艺时已有二十多岁,半路出家,学艺不精,后来有位同行高人在我家借宿。又教会了我很多技巧,对我有很大提升。1983年水灾,农田颗粒无收,生活很困难。于是我准备了捏面人的工具前往黄山地区大街小镇旅游景点讨生活,生意非常好,供不应求。”江仁寿告诉记者,“就在这个时候我品种越做越多,速度越做越快,收入也一天比一天多。从原来的七八个品种上升到几百个品种,从做戏曲人物到卡通人物,从米老鼠、唐老鸭到熊大熊二、喜羊羊灰太狼。售价也从一角上升到两角、三角、五角。从每天挣五元收入上升每天二十多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公办老师一个月的薪水。观众的喝彩和称赞也是每天不绝于耳,什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到民间高人、牛人……着实让我风光无限啊!”

可是好景不长,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各种新式玩具充斥市场,江仁寿感慨:“如今捏面人的行业越来越没有市场了,老艺人离去,年轻人不学,很快面塑将退出视线。我已经教会儿子和孙子,他们都已学会了八成,会捏各种卡通人物,十二生肖等动物,再后来我也管不上了,至于儿、孙以后卖不卖艺很难说了。”

民间艺人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群人,他们有许多是自小学艺,但一辈子只能靠走街串巷挣点小钱养家糊口。其实,这些精湛的民间艺术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如果得不到传承,就可能失传。作为民间艺人,江仁寿非常注重民间艺术的传承。无论是走街串巷捏面人,还是走上讲台授课,抑或接受媒体采访,江仁寿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

如今,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捏巧)”代表性传承人江仁寿,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文化志愿者,在南陵县文化馆、弋江镇综合文化站的安排下,开展“面塑”传习进课堂,教孩子们捏面人,江仁寿告诉记者,“如果有任何人愿意学面塑,我毫无保留的教授他们”。

□  郑远 陈德友 文/摄

江仁寿每到一处摆摊都会吸引一批人围观

面泥、上色都是自己制作

一个小木箱就能行走天下

西游记中的人物很受欢迎

梳子用途很广,滚动一下就是玉米

自制小工具来完成人物的嘴巴

自己的家谱中清晰的记载了面塑手艺的传承

用细铁丝制作面塑用的圆环

闲暇时,江仁寿喜欢吹葫芦丝

新闻推荐

锻造一流执法队伍 ——记南陵县公安局开展文明执法建设

办人情案,办案简单...

南陵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陵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