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统年俗集市注入市场经济活力看官陡元宵节庙会的前世今生

芜湖日报 2014-02-17 10:29 大字

本版撰文 王跃虎 王洋 唐乐燕 汪潜

本版摄影 陈剑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据芜湖市志(1986-2002)记载,广济寺庙会和官陡元宵节庙会是芜湖及周边地区知名的庙会“品牌”。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五,延续传统官陡元宵节庙会文化内涵的南翔万商元宵盛会举行。今年,企业带动,政府引导,群众自发参与的办会形式使传统的官陡元宵节庙会又多了一层文商并举的独特韵味。活动当天吸引了多位手工艺者、民间艺人、1200余个经营摊位和近5万名群众的参与。

芜湖年俗的一大品牌

历史上的官陡元宵节庙会是什么样的?据芜湖市鸠江区志记载:相传宋代,“八里湾”有个人在朝中做官,得知家乡常年遭受旱涝灾害,便拨款在八里湾处修建了一个陡门,取名“官陡门”。建国前,官陡门河东河西有老街,名叫“裤子街”。街道两旁铁匠铺、酒坊、油坊、糖果店、炒货店等集市繁荣,商贾云集。每逢正月十五,人们到集市游玩、购物,俗称正月十五“赶集”。建国后,老街逐渐变化和消失,但元宵节“赶集”的习俗一直延续。

2000年,官陡镇官飞村建起了商品楼,宽长的将军路贯穿古镇,为了保留这个传统习俗,区政府和官陡镇筹资,于2000年正月十五在官陡门举行“官陡门科技旅游集”开街仪式。那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区政府都组织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至此。开集时,各种日用百货、小型电器、农副产品、树苗花卉等占满街道。

如今,官飞村一带已经拆迁,附近村民步入城镇化生活。然而,在商业经济日益发达的大环境下,传统的赶集仍是扎根在老百姓血脉中的精神寄托。今年,由南翔万商主办,传承官陡元宵节庙会文化内涵的元宵盛会成为了企业主体进行市场交易的一种商业行为。政府则退居幕后,提供交通和市容管理方面的保障。“我们希望借助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文化和消费需求,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官陡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

在元宵盛会现场,来自天南海北的小吃、民俗、文化旅游和儿童游乐产品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开着三轮车满载货物而来的南陵县弋江镇的丁师傅是来赶集的一位摊主。他已经连续10多年参加此项集会。“我一年要参加10多个集会,家里手工制作的产品都是通过集会对外销售。”丁师傅告诉记者,这些手工产品一天便可卖出去好几百个,而他每年都奔波在江苏、浙江一带赶集。

红火的庙会促进了商品的畅销。今年元宵盛会活动的主办方,处在试营业阶段的南翔万商国际轻纺百货博览城也赚足了“人气”。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和人气集聚作用已成为隐藏在传统庙会背后的重要价值。然而,形式同质化、天价摊位费,商业利益与文化传承之间的价值冲突却日益成为其饱受非议的话题。在今年的元宵盛会上,有市民发出质疑:“以前来这里赶集,观看民间文艺表演,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可以买一些必需品,做好开春生产、生活的准备工作,而现在,庙会上的东西太杂了,一些产品比平时卖的还贵一些。”

我们看到,芜湖已经走出了以企业为主体,发扬庙会文化、发展“庙会经济”的第一步。未来,如何避免让庙会、赶集活动变成商业一条街,让群众出现千篇一律的审美疲劳值得主办方们深思。

春耕备耕的传统市场

鲜艳的玫瑰,绿油油的桂花树,造型独特的檀香木……活动现场,绵延上千米的花木摊点和近百种摇曳生姿的花卉苗木格外夺人眼球。记者了解到,每年这个时候,芜湖市各县区的老百姓们会从四乡八镇赶来,购买花卉苗木,添置春耕生产的农机具。

“今天特意起了大早赶过来,就专门来买这些。”一处盆景摊点前,在成功“杀价”后,家住当涂的徐圆商用80元满意地买到了一盆摇钱树。而另一处摊点前,82岁的杨老仅用了20元就买到了4株柿子树苗和一株桃花树苗,家住神山口的杨老最大的爱好就是在自家院子里摆弄花草树木,而一年一度的元宵庙会则是芜湖远近闻名的“春耕节”,不仅市场大、选择多,而且能买到很多平常难买到的品种。

记者了解到,一大半的苗木摊位都是芜湖本土的栽培大户们,多来自清水和六郎。来自六郎的王先生带着儿子拉了满车的苗木来到活动现场,这已是他第8年在这里“过元宵”。“除了前来批发的商家,现在喜欢种树养花的市民也多,一上午不到,我已经卖出去几十棵了。”与记者交流中,王先生的摊位前不停有人在询问挑选。据介绍,果苗中的板栗樱桃、花苗中的桂花广玉兰等都是今年的“抢手货”。

“我们12号就出发了,在高速上开了8个小时才到芜湖。”众多苗木摊位中,不乏有着来自外地的商人和专业的“赶集者”,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外省苗木商都是全家老小一同赶来。甜花杏、中华寿桃、冬枣……在几辆山东牌照的货车旁边,各类花卉苗木堆成了一座“小山”。“我们是第一次来芜湖。”来自济宁的毛大姐一家带来了几千颗近50种苗木,其中很多都是山东特有的品种。“走过了很多庙会,感觉芜湖元宵会的市场秩序和治安非常好。”交谈中,毛大姐颇为开心地告诉记者,从当天的销售来看,她们的苗木销售量将非常的可观。

“家缺农具不用愁,元宵盛会任你游。”簸箕、箩筐、锄柄、锄头、犁头、蓑帽……一路看去,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农具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各式各样崭新的农具为元宵盛会增添了不少的传统气息。“在过去,大家来到元宵庙会都是提前为春耕生产准备‘年货\’,春耕生产用具和林木花卉为主的农副产品广受农民青睐……如今,买的人虽然少了,但依然是元宵盛会的一大亮点。”活动主办方介绍道。

据官陡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此地附近多是农田,家家户户还保有春耕备苗的传统,到集市定要买上几株苗木,种在堂前屋后,寓意春意盎然,万物复苏,随着苗木茁壮长成,还能卖个好价钱。一些人家的屋后茅房还建有猪圈鸡舍,到了赶集的日子,左挑右选,不少人家会拎几只圆溜溜的小猪崽、嫩黄黄的小鸡仔回去,喂猪养鸡,留作活计。如今则变成市民们在集市上挑选几株文竹、捎上一盆景,放在家中,增添生活情趣;或是拗不过孩子的哭闹,买上一只宠物小兔或小鸭,留作生活消遣。

四乡八邻的民间文化大餐

舞龙舞狮、腰鼓、黄梅戏等众多精彩民俗文艺,蒙古小肥羊、重庆酸辣粉、皮薄汤多的小笼包等全国各地风味小吃在元宵盛会上一齐亮相。“一家老小来逛集市是我们的传统,它的老名字官陡庙会,更让家乡人倍感亲切。”一市民如是说。

这是老一辈人对官陡集市的点滴回忆,而如今,记者饱览到更多彩的集市景象。“正宗的天津狗不理包子,油水汪汪,香而不腻。”循声望去,来自淮南的刘大姐,她的包子摊早已热气腾腾,出笼的包子香吸引来不少人群。“俺们昨天就赶到芜湖来了,这是第一次参加官陡庙会。”

湖南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名闻中外,在元宵盛会上,刘师傅油锅里发出刺拉拉声响,香气四溢的豆腐块刚一出锅就引来不少嘴馋的市民。为配合芜湖人喜食甜辣的饮食传统,刘师傅的摊前,光是做臭豆腐的酱料就有好几种,甜面酱、鲜辣酱,喷香的盐炒花生米、青呼呼的香菜,再舀上一勺香油,臭而香的长沙豆腐就“出师”了。“这豆腐卖得旺,一天就能卖出500-600斤,所有的食材都是包车运过来的,赶上人多生意好,三大箱子,不费力气就能卖完。”刘师傅指着堆成小山的纸箱告诉记者。

在集市上转悠,记者注意到一有趣现象,一些商家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庙会集市,将自己熟识的特色风味小吃带给各地市民。来自滁州的张师傅就是一地道的“赶集”专业户,他的烧烤鱿鱼摊,从北方卖到南方,从山东泰安摆到芜湖官陡。“初一到初七,一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集市上摆摊儿,刚一忙完,就奔到芜湖来了。我卖的这些鱿鱼串都是从大连进购,正宗生鲜。”张师傅边烤鱿鱼,边与记者搭话,“在集市上做生意,就看重人气,今天的串子少说也得卖个5000串左右,纯利润就能有个万儿八千,芜湖的消费实力挺不错。”

集市上人声鼎沸,小孩的嬉笑声,舞狮舞龙的喜气声,商贩摊主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为集市添上浓浓的“年”味。在旮旯巷口,一些鲜有人问津的民间工艺,也成了庙会的精彩“看点”。一会儿捏出个小鸡,一会儿又变出个孙悟空,来自清水的文师傅,在他的一双巧手下,一个个用面粉和成的团儿,配上缤纷色彩,“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面人儿就成型了。“赶集市一来挑担提盒,赚点零用,一来退休在家,无所事事自娱自乐。”文师傅已经76岁了,两年前与面塑工艺结缘,便喜欢上这个巧手益脑的活计。“面塑工艺作为中华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如果失传挺可惜的。”

惟妙惟肖的“糖画”也引来不少年轻人驻足,以糖为材料,以勺子作“笔”,以糖稀为“墨”,各种生动造型图案在民间艺人手中跃然纸上。来自安庆的胡秀丽师从父亲,学得做“糖画”的工艺,她笑称,一些年轻人还嚷着用“糖画”裱出心仪偶像团体的名字,挺新颖的主意。“在集市上,有不少日渐失传的民间工艺,都是小时候看到过的,现在很难见到了。”来自泾县的游客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罗光成省首届散文大赛获奖

本报讯(记者  汤修宪)芜湖市作家罗光成的散文《房门后的父亲》在全省首届散文大奖赛中获铜奖,成为在此次大奖赛中芜湖市唯一等级奖获得者。   &n...

南陵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陵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