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过年

芜湖日报 2022-02-21 04:12 大字

在我人生的前二十个春节,都是在家与父母亲一起过的。1979年的春节,是我第一次在外地过的,过的也很不错……

1977年,十年“文革”后首次实行考试入学的招生制度。为了“跳出农门”,我参加了中考。1978年春天,我被北方一所学校录取。

春季入学,第一学期后的暑假是“归心似箭”。刚一放假就匆忙赶回家,不仅要看望中学的老师、同学,还要回到下放的生产队,看望曾经朝夕相处、一起劳动的“贫下中农”,真是忙个不停。

第二学期结束的寒假,是两年在校学习中间唯一的一次寒假。那年的寒假时间比较短,只有20来天。从北方城市回到繁昌农村的家,虽然只有几百公里,那时要乘一夜火车,再乘轮渡过江,再转火车、换汽车,一切顺利连续行程二十个小时才能回到家。不仅交通拥挤,来回路费还要十块多钱。

在学校读书,每月只有10块钱的助学金,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家庭经济困难,我唯一可做的就是“省钱”!如果不回家过年,不仅能省下一趟路费,还可以在学校找点临时工挣点小费。所以,我决定留在学校——在外地过年。

当时,选择留校的除我之外,还有江西、福建等外省七八个同学,而我是唯一的安徽籍的学生。

刚放假,我热情地送走了回家过年的老乡、同学,宿舍楼里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寑室里仅剩下我一人独守“空房”。前几天还好,随着除夕的临近,心里慢慢感到孤独、焦躁、伤感起来。如何度过除夕之夜?那是我当时最烦恼的事。我们的班长是当地人,他邀我到他家去过年,班主任老师叫我到他家去吃年夜饭,我都一一婉言谢绝了。除夕,是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一个外人跑到人家去过年,岂不冲淡了人家的团圆气氛?

我暗下决定:如果除夕学校食堂停伙,我就到街上买几块面包、一瓶汽水到淮河大堤上,一边欣赏淮河自然风光,一边啃面包、喝汽水,吃一顿别具一格的年夜饭。

我不敢想象,除夕真的在淮河大堤上吃面包当年夜饭,那眼泪是否会流出与汽水、面包混合一起溜到肚子里?会不会在年夜饭的炮竹声中跑到火车站,踏上连夜回家的列车……我相信自己不会!

然而,出乎我的意料,没有出现那样的情景。除夕那天早上,在食堂吃早餐的时候,司务长就通知我们:“学校领导指示:‘学校食堂一直不停伙,今天晚上给大家加餐!’”大家立刻激动地鼓起掌来,我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当时全校近千名学生,寒假留校的也只有9人,主要是外省学生。他们多数住在偏远农村,交通不便。有的同学为的是留校补课学习;也有经济困难的,想省几个路费……

除夕下午四点多钟,我们按时来到食堂,里面是暖烘烘的、香喷喷的,三位厨师为我们留校同学烧了十几道菜。一年到头在食堂吃五分、一毛钱菜的学生,哪里吃得上这么好的饭菜?巴不得马上开始吃它个碗底朝天才过瘾。快到五点,学校的校长、书记和各系的领导六七个人一起来到食堂。大家想,这些菜是不是为校领导准备的呢?如果他们都坐上桌子,那这点菜就……

谁知,校长笑容满面地招呼我们大家坐下,向我们表示节日的慰问和祝贺。并且宣布:“学校留下几位最好的师傅陪大家一起过年。从除夕晚开始到正月初七,用餐一律免收菜饭票,让大家吃饱、吃好不想家!如果有什么困难直接找各系主任解决,还给你们每人发5元压岁钱。”听到这些,大家激动、高兴得无以言表。其他几位校领导跟着寒暄几句后,就一起离开食堂各自回家去了。

校领导走后,饭前我们也燃放了一挂炮竹。然后,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和食堂师傅们就像一家人,非常开心地享受着丰盛的年夜饭。没有酒水,没有饮料,只有“南腔北调”的祝福,家乡年夜饭习俗不同的介绍,有说不完的“不一样”。饭后,我们将一台沉重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大木箱抬到大寑室。那时没有“春晚”,大家集体欣赏了几小时文艺节目,度过了我一生第一次在外地的除夕之夜。虽然那次过年也很暖心,但总是想着家人、想着家乡的“年味”……

家里年味,是一桌具有传统特色的年夜饭。每年除夕不会缺少父亲“大厨师”亲手制作的大肉髈。那肉髈是由厚厚的猪腿肉制作,特殊的香味,红红的髈皮,滑滑肥肉,一拉就离开的瘦肉丝丝。那是闻着香、看着馋、吃着晕,也是我们最爱吃、最过瘾的一道菜,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次。“子糕”、“看鱼”是每年年夜饭不可缺少的两道菜,这是规矩和特色。还有节前制作的炒米糖、芝麻糖、油炸“豇豆精”。至于油炸圆子、油炸春卷,都是盼望一年的享受。年夜饭后,父亲给每个孩子发几张崭新的、带着浓浓油墨香味的压岁钱,是最大的期盼。

那次在学校过年的待遇,是我意想不到的。我猜测,这也许是学校的制度?传统?或是规矩?后来才知道另有原因。

未等开学,我到学校理发室剃头,告诉理发室王师傅在校过年的喜悦,王师傅却长叹了一口气,沉重说:“这是你们的一位学兄用生命给你们换来的这种待遇哦!”

这又让我有点懵,就跟着追问是什么原因?接下来他给我讲述发生在本校一段有关过年的往事……

以前有学生留校过年,学校也马马虎虎,只因学校前年发生了一起学生死亡事件,学校就重视留校过年的学生了。原来是我们前两届有一位学兄,家住偏远农村,父亲早亡,上学前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哥哥娶妻另立门户。上学后,母亲就与哥哥一起生活。由于农村经济困难,哥哥负担重,更无力资助他上学的其他费用,他的生活费主要依赖每月十几元的助学金维持。

学校的助学金都是以菜票、饭票发给学生的,他总是省下一些菜票卖给条件好的同学,换几块钱用于其他生活、学习开支。

由于经济困难,平时经常主动帮助学校理发室购买、搬运蜂窝煤,为此,王师傅也就免了他的理发费用。假期他也留校,不仅省了路费还做点小工挣点钱补贴费用。

最后临毕业前,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外地实习。期间他向另一位同学借了4元钱,一直无力归还。眼看就要毕业分配离校了,那位同学提出索要欠钱,但他还是拿不出钱来还债。就在他无计可施之际,路过其他寑室时,看到桌上有一只拎包,室内无人,就顺手牵羊拿到自己寑室,本想在包里找点钱还掉欠账。谁知,不仅钱没有找到,并很快就被查到。结果要接受处分,暂停分配。

寒假,其他同学们都拿到分配工作的介绍信前往各地报到、上班去了,而他却一个人仍然留在了学校,静静地等候处分。助学金没有了,更没有其他的收入了……

春节前,他的口袋空空,贫困、饥寒、羞愧一起向他袭来,这位年轻人挺不住、绝望了,无法过年了,丢下一张遗书,一根细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我听完这段往事,心情不只是沉重而是沉痛,立刻皮起疙瘩,喉咙发哽,流下了眼泪。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件往事一直印记在我的脑海里忘记不得。

对此,有人说他“人穷志短”,有人说借钱的同学不该索要欠款,有人说这是学校的责任,但一切都于事无补。只能说当时这位学兄太穷困、太无助、太可怜、太悲哀……

比起我们的学兄,留在学校过年的我,是幸运的……

伍先华

新闻推荐

瑶海区四个拥堵交口 改造方案公布

裕溪路与明光路交口增加二次过街岛、新安江路与漕冲路交口调整为T型、东一环与凤阳东路进口道合并设置……2月17日,记...

繁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繁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