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工作回顾

芜湖日报 2022-01-11 00:42 大字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0亿元左右,增长11.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领先。

(一)构建“多链协同”,产业生态不断优化

实施“双招双引”一号工程。新签约亿元以上招商项目643个、增长56%,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86个、增长37%。比亚迪新能源电池、会通聚乳酸、信义玻璃七期、奇瑞未来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长信科技触控显示、美的厨热智能家电、中航华东光电新型显示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成立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全力打造人才工作的“总服务商”,开展“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万名高校学子进百企直通车”等活动。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4个、高层次人才1650人。

全面推动产业升级。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4%。奇瑞汽车成为中国品牌乘用车首个年出口超20万辆的车企;海螺集团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第315位。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15个,总投资36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预计增长35%。中电科钻石飞机出货量稳居全国第一。获批中国家电智能制造基地。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1.5%。新晋10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集聚示范区,增量居全省第一。获批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宝特现代物流产业园获批全国示范物流园区。入选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方特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南陵县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繁昌区入选全国首批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出台“民企改革发展32条”“激发民企创意创新创造26条”支持政策。举办34场“畅聊早餐会”,解决企业诉求112项,促进项目落地总额达300亿元。全面实施“1%工作法”,为企业减、退、缓税80亿元,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万余亩,建设用地报批面积增长96.5%。长江中下游首个水上LNG加注站投用。在全省率先出台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全省首个公募基金牌照落户芜湖。私募基金规模超1400亿元,居全省首位。成立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联盟。累计“登云”中小企业2612家。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云服务体系。

(二)培育科创矩阵,产创融合不断深化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突破。获批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授牌运行。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4%,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居长三角第6位,较上年度跃升3位。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初显成效。新能源汽车半固态电池等48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攻关计划,成功揭榜18个省重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国产双发四座多用途飞机、碳化硅核心器件制造工艺等科技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西电芜湖研究院运营公司、海螺三碳科技研究院、美的厨热电器创新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成立。海螺、中国科技大学共建新材料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奇瑞、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成立先进激光联合实验室。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475个,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四分之一。净增重点研发创新平台10个,总数达55个。

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壮大。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3家。21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39家企业入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双百强”规上企业。

(三)强化开放引领,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释放“红利”。注册企业超4000家,进出口总额增长34.2%。4项制度创新入选全省首批10个标志性建设成果。推进以法定机构为目标的体制机制改革。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67%,B2B直接出口实现零突破。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建设全面推进。高质量编制江北“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启动“一片一路”建设,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皖江学院、湾谷科技园、西湾花园及中小学校等项目开工。总投资120亿元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和总投资70亿元的锂电池材料项目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布局江北。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成立人民城市建设委员会,首创“城市建设合伙人”制度,选定首批10个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在全国率先开展自贸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发展改革,推行“一颗印章管审批”。深化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社会投资类、工业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60和30个工作日以内。创新开展“一业一证一码”试点。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深走实。G60科创走廊芜湖产创中心一期项目签约,成为全省首个在上海购地自建的“科创飞地”。与沪苏浙新达成9项合作事项。与G60科创走廊城市30余家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100余项,研发投入38亿元。芜湖航空产业园成为首批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芜湖-洋山港“联动接卸”入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大典型制度创新案例。建设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16个。

(四)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保不断走实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全市PM2.5平均浓度33.8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84.9%。新增、提升绿地245万平方米,铺设城市绿道27.8公里。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推进。编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海螺集团、南开大学共建碳中和新材料研究机构。与中石化合作启运全省首座加氢站。海螺水泥窑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填补水泥工业技术空白,捕集二氧化碳8万余吨。全国首台套CKB锂电池回收利用项目竣工。开展重点工业企业节能诊断绿色技改。落地全省首单“绿创组合贷款”。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实效。建成全省首个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全省首个智慧生态环境平台(二期)上线试运行。完成长江生态廊道造林3.37万亩。成功举办长江禁渔暨渔文化论坛。

(五)坚持人民至上,城市底蕴不断厚植

疫情防控常态化开展。妥善处置3例入境和1例关联无症状感染者,3天内完成市区全员核酸检测。圆满完成3-11岁儿童和12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任务,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新冠定点医院2家、发热门诊20个。在全省率先上线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信息系统。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出台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若干意见,实施首批14个子方案。芜黄高速、赤铸山路快速化改造、高速公路芜湖东出入口等竣工通车,城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工程、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改造、长江路地下综合管廊等民心工程投用。改造棚户区1165套。老旧小区完成改造187个。建成“芜湖书房”15座。神山公园6.7公里健身步道投入使用。芜宣机场开通15条客运航线和3条全货机航线,通航8个月旅客吞吐量超16万人次。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通车。 “芜优出行”智慧停车平台上线,接入7万个泊位。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要素联盟。建成高标准农田34.5万亩。实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260个。湾沚区红杨镇、六郎镇官巷村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实现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全覆盖,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680公里,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5个。繁昌区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83.4%。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总数225.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5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7.6万人。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742元/月。芜湖市专属的补充医疗保险“芜优保”正式上线。完成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升改造296个,开展老年人助餐试点工作。新增社会化养老机构床位1000余张。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新成立优质学校(幼儿园)教育集团19个,优质学校办分校(分园)80所,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过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6%。推动“双减”工作落地。全面实施中小学“三心工程”,惠及22万余名学生。北京天坛医院安徽项目签约,华东师大附院博士后工作站、阜外医院心血管培训中心、国家中医急重症医学区域诊疗分中心挂牌,在全省率先全面成立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出台婴幼儿照护奖补政策,设立托位数7100余个。信义慈善基金成立。成功举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市奥体中心改造及田径(足球)副场项目开工。获“中国围棋之乡”称号。

(六)提高治理能力,政府建设不断加强

系统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3万余件。实施“共读计划”,打造学习型政府。开展全省首个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试点工作,搭建政策网上超市,全面兑现各类扶持资金50.3亿元。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80件、政协提案255件。市本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5%。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在全省率先完成归并、率先挂牌。

新闻推荐

方 君 韶 华

八年前的春夏之交,方韶华电话联系我,说要拍摄一块竹林地,留作相关资料。次日上午,我如约而至,按他的要求对那片竹林作了多方位...

繁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繁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