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钱”为何物? 今天,讲讲两台“ ” 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印钞机上来的。但有谁知道两千多年前的印钞机是个啥模样吗?在芜湖市繁昌县博物馆里就珍藏有两台这样

大江晚报 2019-02-25 01:54 大字

废品收购站偶遇“印钞机”

1982年2月的一天,繁昌县文物所所长陈衍麟在横山镇进行文物调查工作。陈所长有个老习惯,每到一地,都会到周边的一些废品收购站转转。出于一位老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心,陈所长深知在这些收购站里往往会有惊人的发现。这次也不例外,他在进行完文物调查之后,就来到当地的一家废品收购站,谁承想竟让陈衍麟有了一次惊人的发现。他在一堆废铜烂铁之中,竟然一次性发现两件旷世珍宝——战国楚铜贝范。

楚铜贝范是什么东西?这得先从钱说起。

问世间钱为何物?这是一个三岁小孩也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但如果真得问钱为什么是钱,恐怕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了。钱,之所以成为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钱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一枚枚古老钱币,也烙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深深印迹。那些古色古香、形制各异的钱币遗存是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科学、技术诸多方面最翔实的历史佐证。

我们都知道,现在大家生活中使用的钱币都是由国家专门生产钱币的印钞厂制作的。但在古代,特别是在先秦时代,那一枚枚青铜铸就的钱币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这就要用到贝范了。贝范,又称钱范,就是古代铸钱的模子,再说通俗一点,就相当于今天的印钞机。

1982年在该县横山被发现的这两件楚铜贝范,其中一件长27厘米,宽10.7厘米,厚0.95厘米,重1500克,范面有65枚铸钱腔。另一件长25厘米,宽10.7厘米,厚0.95厘米,重1001克,范面有64枚铸钱腔。两件钱范的铸钱腔主要分成四排,中间有直浇道与每个钱腔相通。钱腔内有凸起的阳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凸起的圆点。据繁昌县博物馆(文物局)副馆长汪发志介绍,经过专家的多方考证,基本确认横山镇发现的这两件楚铜贝范所铸之钱,与历史上战国晚期楚国所铸的蚁鼻钱上的凹圆点相吻合。蚁鼻钱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古钱币,因钱上文字“巽”(也有专家认为是“咒”)字的笔画像一只蚂蚁,又因文字上部两个“口”形图案像鼻孔﹐故通称为“蚁鼻钱”。蚁鼻钱是我国古钱币由天然贝币向真正意义上的钱币转化的重要实证。

这两件楚铜贝范被发现时,除了浇注口略有残缺之外,其余部分都保存得非常完整。目前国内有确切记载的同类青铜贝范共有五件,湖北省博物馆一块(仅残存半块)、上海博物馆收藏两件(其中一块残缺较严重)。还有两件就收藏在咱们繁昌县博物馆,可谓五分天下有其二。横山发现的这两件楚铜贝范,还是上述五件同类青铜贝范中最完整的两件。谈到两件楚铜贝范之所以能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时,汪发志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能够被评上国家一级文物,文物必须在历史、科学、艺术三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还必须具有全国意义。横山发现的这两件楚铜贝范,正是具备了上述属性,方才能跻身国家顶级文物行列。汪发志告诉记者,他们所收藏的楚铜贝范,艺术价值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它真实地反映了战国后期,楚国不断受了秦国的打压,其政治版图不断向东、向南迁移的史实。横山所在地区本为吴越所控制,但在战国后期已逐渐被楚国势力南侵,横山楚铜贝范的发现恰是那段久远历史的最好证据。说到这两件楚铜贝范的科学价值,汪发志说,楚铜贝范的发现,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质的飞跃。而且这两年文物本身的制造年代比较清晰,铸造工艺完美,存世数量极少。所以,这两件贝范自被发现之时起,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已经成为繁昌县博物馆里众多文物中当仁不让的“网红”。

“网红”背后是众多难解之谜

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越理越乱的问题不同,在钱币铸造过程中,先有贝范,后有钱贝,已经是一个无须证明的公理。在悠久的中国铸币史中,一直到清末为止,使用冶铸法制造钱币长达数千年之久。其后才逐渐被引进的国外机制生产工艺所替代。所谓冶铸法制造钱币,乃是将熔化的液态高温金属注入预制有钱币型腔的器具中,金属在型腔中冷却凝固成型,再经过一定的加工程序制成钱币。因预制型腔工艺的不同,冶铸法先后出现了范铸法和翻砂铸造法两种生产工艺。中国早期制造钱币采用的是范铸法,繁昌县文物所的两件楚铜贝范就是这种范铸法萌芽状态的实物见证。

现在问题来了:

众所周知,蚁鼻钱是青铜材质,楚铜贝范的材质也是青铜。既然两者材质相同,其熔点也一定相差无几,那么将沸腾的青铜液注入贝范之中,如何保证贝范不被融化。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后来有专家推断,古人在铸钱之前,先在贝范之中涂抹一种特殊的植物油,从而阻断了青铜液与贝范的直接接触,从而起到保护贝范不被融化的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推测,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依然是一个谜。从这两件楚铜贝范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的先人是多么的聪明睿智。一件贝范的研究,常常要涉及到诸多学科门类,诸如中国钱币史、先秦史、青铜铸造史、江南风俗史等,这需要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贝范的学术研究一直困难重重,至今依然没有专门的学科。看来,真正让铜范铸铜币这个难题得以水落石出尚须时日。

而关于楚铜贝范为何能出现在横山,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据汪发志介绍,在横山发现楚国贝范,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横山所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一个沿江铜矿矿脉带上,这为青铜铸造提供了极为丰厚的矿物资源。同时,包括横山在内的整个繁昌地区,当时已经掌握了较高的铸铜工艺,这为楚国先期在此铸币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工艺保障。此外,汪发志告诉记者,横山及其周边地区曾经出土过数座规模比较大的战国楚墓,有的墓中甚至一次性出土过20多个随葬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等。这说明,当时包括横山在内的大片江南地域已经纳入楚国的政治版图,汪发志说,从这么多年的考古发现来看,甚至不排除战国后期,已经没落的楚国政权迁都于横山或周边地区的可能性。真要如此,则楚铜贝范为何出现于横山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又还只是一个推测,目前也无确切的证据来佐证。

能够拥有这两件楚铜贝范,是繁昌之幸,亦是芜湖之幸。历史,被定格于这两件楚铜贝范身上,隔着厚厚玻璃橱窗,记者在繁昌县博物馆里见到这两件贝范的那一刻,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先秦历史,一下子拉至眼前。两千年前金戈铁马合纵连横的战国气息仿佛也触手可及。这,也许就是文物的魅力!

记者 郭青(本文图片由繁昌县博物馆提供)

新闻推荐

民警热心救患病少女 母亲送来锦旗表谢意

本报讯2019年1月31日上午,杭州的马女士将一面写有“爱心救助,大爱无疆”的锦旗,专程送到繁昌县公安局孙村派出所,以表达谢意...

繁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繁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