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文化馆里的照相馆
(上接1版)老百姓除了可以来馆摄影之外,还可以预约志愿者上门服务。为保障“全家福”照相馆志愿服务常态化,馆内建立了一整套志愿服务规章制度,还成立了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们除了来自摄影班,也有通过集体推荐或个人自荐方式加入进来的摄影爱好者。目前,志愿者已由最初的36人发展到118人。
“在‘全家福\’照相馆从事志愿服务,必须满足3个条件:身体健康、具有奉献精神和摄影技术。照相馆刚成立时,来报名的人很多。我们要求经过筛选的学员成为照相馆的志愿者后,必须服从照相馆的管理,为此,我们还实行了淘汰制,只要有3次活动没有参与的就给予淘汰。”王岭介绍。有一次,在“全家福”照相馆,一位60多岁的大妈专程赶来询问自己没有入选的原因,还一再央求王岭看看她的摄影作品,重新考虑。
不计报酬 享受过程
在“全家福”照相馆的志愿服务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主心骨”。他不仅是摄影班的辅导老师,还是照相馆的筹办者,他就是应天蓝。头发虽已花白,但是声音洪亮、健步如飞的应天蓝给人的感觉一点都不像是82岁的老人。从摄影班自制课件、自编教材、教授课程到照相馆添置各种设备,应天蓝都尽心尽力。他说,虽然当了一辈子教师,摄影却是他几十年最大的爱好。退休之后,能有一寸天地实现这一爱好,他觉得自己非常满足。“开办照相馆的初衷就是给学员们提供一个摄影实践的机会,但是没想到,当我们一次次走进不同的家庭,他们展现出来的人性的真善美,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灵魂冲击。而这种美德通过我们的镜头又会被更多的人知晓,在社会上引起关注,成为另一种传播正能量的方式。这已经超越了志愿服务的意义,我们在奉献的过程中,也接受着一次次灵魂的净化。”回顾这些年的志愿服务,应天蓝最大的感受不是辛苦,更多的是满足,他乐在其中。
在照相馆开办的4年里,志愿者将坐等上门发展为主动上门,不管天气多么恶劣,路途多么遥远,他们都毫无怨言。他们不顾年事已高,坚持扛着一整套沉重的摄影设备走村串乡,走进千家万户。在帮助贫困家庭完成拍摄后,他们还自发筹钱,为这些家庭送去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为弘扬文明和谐、幸福友善的全家福精神,学员们开展志愿服务时,还注意礼节,自备茶水,不给任何家庭添麻烦。提及所从事的志愿服务,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能走进这么多家庭进行拍摄,不仅对他们的摄影技术是一种提高,更多的是内心产生了许多感动。他们丝毫不把这种志愿服务当成“送温暖”,而是一次次灵魂的升华。“做善事,无所谓老小,只要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都愿意尝试。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服务,更多的是在宣扬社会美德、正能量。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们一起,来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应天蓝说。
宣扬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2015年,“最美全家福”摄影展在芜湖市文化馆开展,一幅幅有美、有爱、有创意的全家福合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展览中展出的125幅摄影作品,是从“全家福”照相馆成立后拍摄的5000多幅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刚开始大家对开办展览没有信心,但经过我们的策划——给每张照片附上文字说明,呈示照片背后的故事——反响就不同了。没想到这些平凡家庭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展览的效果大大超出预期。”应天蓝说。
无论是孝老爱亲、几代同堂的题材,还是其他感人事迹,志愿者们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下的一瞬间,背后闪回的却是一个个温暖而又感人的故事。
为了给茆家凤老人拍摄全家福,志愿者们等了很久,几次上门服务都未能如愿,趁着茆老太太的儿子家中办喜事,全家人相聚,拍摄全家福才终于完成。听志愿者讲述,茆家凤一生没有正式工作,早年丧偶,只靠着一根扁担做点小买卖。她看到孤苦可怜的5个流浪儿,便收养回来,加上自己的4个孩子,她担起了抚养9个孩子的重任。那个年代,解决温饱是摆在大多数家庭中的头等大事,尤其是茆老太太一家,经济来源少,人口多,孩子们很难有顿饱饭吃。有一次,家里没钱买米,茆老太太卖了家里的糖和一些废品,换了4块钱回来,这让她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拍摄全家福时,茆老太太特别开心,虽然当年日子过得苦巴巴,但是看到这么多儿女围坐在自己身边,其乐融融,她感到非常幸福。“她虽然穷,但是心比谁都高尚。我们就是要记录下这些真人真事,告诉更多的人,应该这样做人。”应天蓝说。
令志愿者们至今都感到难忘的是2014年大年三十的一次志愿活动——为繁昌县平铺镇的邢长云一家拍摄全家福。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由于生下3个残疾儿女,邢长云和妻子终日守在家里,照顾聋哑的大女儿、瘫痪卧床的大儿子和罹患残障的小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拍一张全家福是遥远而奢侈的幸福。当照片送到他们手里时,他们拉着志愿者的手,感动地连声道谢。
一次次长途跋涉、一步步深入偏远乡村,志愿者们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夕阳晚照的退休生活中,他们用一片热忱真诚地服务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在2000多幅照片背后,记录的不仅是受助家庭的温情与感动,更多的是普通人温暖普通人的心灵触动。正如应天蓝所说,这是一个净化心灵的港湾,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参与。
(转载自3月17日《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转载时有所删节)
新闻推荐
小记者:周尧敏(繁昌县孙村小学)指导老师:翟苏军稻麦已黄冒出头,粉身碎骨甘奉献。枯旧身躯傲霜头,明年春天再发芽。
繁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繁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