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译坛清荷静抒香

芜湖日报 2013-12-03 20:20 大字

“小线,或者陈静抒,也许你还叫我别的什么?whatever。”这是旅美作家陈静抒(如图)在豆瓣小站上所写的自我介绍。这位从芜湖走出去的小才女已先后在美国怀俄明州、俄亥俄州生活了4个年头。那是暮秋的一个上午,有一丝凉意,窗外的金风有意无意地清扫着梧桐落叶,卷起又抛下。咖啡厅里的人很少,我们的采访便从她的童年聊起。

少时尝恨文章

陈静抒出生于书香世家,也许是受父亲影响,她从小酷爱读书。小时候的家中两室一厅,她的卧室同时兼着父亲的书房,父亲那满柜子的图书便成了她的精神食粮,经常是半懂不懂地翻阅着一本一本的图书。时间久了,家里的翻遍了,还经常一个人跑到县图书馆儿童阅览室看书,有时甚至在上课时将课外书夹在课本中偷看。

父亲也注重从小培养她的文学功底,在她刚刚记事的那会,就天天给她讲各种童话故事,并给她订阅儿童类报纸,还要求她每天坚持写日记。这几乎成了她小时候的噩梦,一开始,好读书的她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喜爱动笔。“记得那时,短短几百字的日子我都很头疼,我爸几乎要放弃了。”陈静抒笑着说。这一境况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而因一次搬家有了改变。10岁那一年,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陈静抒从繁昌县来到了芜湖市区当时的华兴街小学就读。学校的语文老师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培养了她的写作兴趣。“其实,也没有多么复杂,老师只是告诉我写作文不需要老讲什么大道理,要我做个有心人,把平时生活中有趣的事有条理地记录下来而已。”陈静抒说起当年分析道,“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我爸爸当年太急于求成了,欲速则不达吧。”

老师简单的两句话却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她不再那么讨厌写作了。一年之后,11岁的她在当时《芜湖日报·星期刊》组织的一次小学生征文中脱颖而出,获得征文唯一的一等奖。作品第一次见报,变成了铅字,还收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酬10元钱。“10块钱在今天看来不多,但在当时已经不少了,更重要的是给了我极大的精神鼓励。”这之后的道路,在文字写作上,陈静抒驾轻就熟。在国内的一些儿童杂志、报纸中不时有作品发表,甚至收到黑龙江、广西等地的小读者来信。

小学毕业时,陈静抒以优异成绩进入芜湖一中。一中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课余时间有不少选修课供学生周末学习,《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等等课程,她用4年时间学了个遍(初三、高三没有选修课)。学校的荟萃文学社也很出名,上世纪90年代曾获“全国十佳文学社”称号,她自然积极加入,时间一长,成了文学社的中坚力量,时不时还会有些作品见诸报端。

文思才情崭露

“陈静抒很有才气,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作为一个初中生,读的书很多、涉猎很广,而写作文时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写出亮点、写出文采。”陈静抒在一中读书时的语文老师许纪友这样告诉记者。时隔多年,他对这位优秀的学生仍记忆犹新。也许是从小文学类书籍读得多的缘故,随着年龄的增长,陈静抒在语文和英语方面的优势愈发明显。2001年,她参加高考,语文单科成绩竟高达138分,为当年芜湖市语文单科第一,在省内排名第二。

在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当年大家还比较陌生的对外汉语专业。“我一直很喜欢语言类学科,所以语文和英语的成绩都很好。但如果我选择了中文专业,那我的英语就可能会丢掉了。而华东师范大学我心仪久已。”陈静抒说起当年的填报志愿时的想法,至今记忆犹新,而这一专业也为她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用陈静抒的话说,大学前两年,她一直是用心学习,没有干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2004年,陈静抒念大三。当时,“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外语影片均交由她的母校负责,任务自然落到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肩上,正是从那时起,陈静抒第一次接触了翻译工作。到了第四年,由于高中时期经常在《芜湖广播电视报》投稿且采用率高,混了个“脸熟”,得到了编辑的首肯。这一年,家乡媒体改版,陈静抒于是应邀在报纸上开了个名为“城市农作物”的专栏,一时又有了“重操旧业”的快感,这个专栏一开便是两年。2005年,大学毕业后,陈静抒工作了半年,又回到了学校,考取了母校的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上海著名作家、影评人毛尖教授。

研究生阶段也是陈静抒人生创作渐入佳境的一个时期。她一方面坚持在一些杂志开设专栏写稿,一方面开始创作小说。2006年,她的短篇小说《智齿》在杂志上发表受到读者普遍欢迎。该小说同时在《映色》杂志举办的风向标原创征文大赛中获金奖,并获得香港第三十三届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季军。2008年,她以笔名“小线”的名义第一次出版了小说《斯干》。小说名取自《诗经》中的一句“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故事从六月开头到第二年的五月结束,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中有许多芜湖的物事,沾染了作者不少关于故乡的记忆。这之后,陈静抒的创作渐入佳境,同年,她的第二部小说《本事》出版。不过这部小说由于各方面因素没有得到很好宣传,影响不如预期,这也成为她至今一大遗憾。

大洋彼岸抒香

2009年,陈静抒与丈夫一同毕业申请去美国读博。到了美国后,因一些因素制约,她放弃了自己学习机会,一心当起了陪读。这期间,她并没有放弃笔头工作,依旧坚持为包括《上海壹周》《明报月刊》《新民周报》《书城》等在内的媒体撰写散文、书评、杂文等稿件。写作之余,她积极发挥专业长处,开始翻译图书。2010年,她个人翻译的首部作品《萨勒姆的女巫》由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获得一些读者好评。这之后,有着英语及汉语两种语言坚实功底的她做起翻译工作渐入佳境,《真实世界》《大侦探弗莱迪》《弗莱迪与双胞胎》《空中大历险》《女邮政局长》《阿比琳的夏天》《木头娃娃的旅行》等七部作品相继问世,而这其中还有不少翻译作品正在出版社的出版运作流程中。短时间翻译作品的频繁问世也让她在翻译界开始小有名气。

谈及翻译出版,陈静抒表示,这其实是一项注定甘为幕后的工作。“尽管一部翻译过来的书在出版时会同时注上作者及译者,但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后者。这就是自己创作与翻译的本质区别。”虽然,近些年,自己在翻译上面出了不少作品,但她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并不是很满意,出版社考虑到市场,给翻译者的时间一般都不长,这就导致她没有时间细细打磨作品。陈静抒认为,如果时间允许,自己的每一部作品会做得更好。从事翻译出版工作时间长了,陈静抒也有了自己的考虑,这两年她开始侧重儿童文学方面的翻译。“翻译这条道路还会继续走下去,有空还会及时读书、考博充电,重点会去读一些关于儿童发展、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这对我的翻译将会有很大帮助。”“将来,可能还会考虑去写写儿童小说。一个人精力有限,翻译外国作品于我来说是半路出家,翻译的过程也是在学习,耗费了我大量精力,不太可能再去尝试长篇小说了。”陈静抒谈及创作如是而言。

说起家乡芜湖的印象,陈静抒很高兴。她告诉记者,才去国外的头两年,自己每年都会回来一趟。而近年来由于孩子出生了,就一直都呆在国外。这次回来已经是两年后的事情了。而这次回来,她也没能闲着,要拜访以前的老师、同学,参加一些儿童读物的作者笔会……时常穿梭于上海、南京、芜湖等地。

陈静抒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两年,家乡变化很大,发展很快,房子长高了,许多大的购物商场也进驻芜湖了。“在国外,经常会想家,想到长江边的这座城市。未来只要条件成熟,还是会考虑回到芜湖定居。毕竟,家在这边,这里有我的亲人。”

□ 本报记者  戴卿  实习生 康宁

新闻推荐

排五号码充满爱 十万大奖到手来

12月11日开奖的全...

繁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繁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译坛清荷静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