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积极探索新时期科学发展体育工作新途径■芜湖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胡景东

江淮时报 2011-05-03 10:42 大字

[摘要]■芜湖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胡景东

近年来,芜湖市体育大事多、喜事多。群众体育以“奥运火炬传递”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契机,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芜湖市体育局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竞技体育在北京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全运会等国际国内比赛中,芜湖运动员摘金夺银,尤其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芜湖市有12人参赛,荣获了三金一银一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被省体育局授予“竞技体育贡献奖”;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已形成体育工作“千斤重担众人挑”的新格局。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以市奥体公园为中心,三县四区各类体育基础设施布局日趋合理。

一、以人为本,建立市、县(区)和镇(街)体育工作运行机制

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动力来自人们的需要。芜湖市辖三县四区现有46个镇(街),目前芜湖市本级体育机构场地器材比较完善,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县级场地器材相对缺乏,组织体育活动覆盖面相对较小。镇(街)机构不健全,场地器材匮乏,有少数镇体育活动难以开展。因此,市、县、镇(街)亟待建立三级体育工作链。

首先确立市与县(区),县(区)与镇(街)的体育行政服务关系和作用;其次是加强市、县(区)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形成体育工作以市向县(区)扩张,以此拉动镇(街)体育工作,弥补镇(街)的薄弱环节,形成全覆盖。同时,市、县(区)、镇(街)三级体育工作采取重心不断下移,真正使体育工作到农村、到社区、到机关、到企业、到学校,从而达到体育惠及全市人民的目的。目前,全市有体育总会8个,市单项体育协会19个,青少年俱乐部7个,社区体育俱乐部3个(其中国家级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5个,全民健身路径105条,省级体育示范乡镇3个。

二、开拓创新,统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近年来,通过对芜湖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着重抓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群众体育工作中,深入推进体育社会化。以具有“领导各界、协调各方”的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为平台,形成市、县(区)政府主导,体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联系,市、县(区)、镇(街)上下联动,体育社团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围绕“做好身边的组织建设、做好身边的场地建设、做好身边的体育活动、做好身边的典型示范、做好身边的宣传”做文章,抓好全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以市、县(区)和镇(街)社团组织为主体,充分发挥各单项体育协会具有会员广泛、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社会性强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理顺市、县(区)体育总会与各体育社团的关系,健全单项体育协会的运行机制,发挥行业管理自主权,逐步推进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把体育社会化和深入发展向体育市场化延伸,形成 “所有工作政府扛转变为千斤重担众人挑”的新局面。

二是在竞技体育工作中,深化改革,积极寻求新时期竞技体育工作新途径。2007年底,紧紧抓住芜湖市作为安徽省改革试点市的契机,对市属二级机构全面实行改革。撤销局属6个单位,整合为 “芜湖市青少年体育学校”。按组织程序配强了新的“市青少年体育学校”领导班子;建立了全员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行主教练负责制;建立了基本社保关系,办理了所有职工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手续;建立了赏罚分明的考核奖惩机制和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使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金牌教练”不断涌现,“金牌教练员”队伍不断壮大,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苗子,在省常规赛等赛事中,获得的奖牌数有所突破。

三是转变职能,统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目前,市、县(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把工作重点从“办”向“管”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芜湖市从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工作发展的目的出发,积极探索统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新途径。充分利用单项体育协会市场化的功能优势,明确三大主要职能,首先开展本协会的全民健身活动;其次主办或承办市级以上各级各类体育比赛;再次承担各级各类运动队的训练、组队参赛等工作。市体育局和体育总会对各单项体育协会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市体校对其进行竞赛训练目标考核和教练员职称评审申报工作。

三、解放思想,构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

事业是政府责任,产业是市场行为。 2007年底,芜湖市体育局党组提出,用发展经济的理念来发展体育事业,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管理体育工作。制定了芜湖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五年目标:其一,“二年成形”,体育效能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初见成效;其二,“三年稳步发展”,就是实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二年成形”这个阶段,紧紧围绕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的目标,抢抓芜湖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雄厚物质基础,形成强大的动力。一是以芜湖市奥体公园为中心,合理布局三县四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用市场化运行方式,已经形成“以场养场”、“以馆养馆”的格局。2009年初,芜湖市奥体中心整体移交市体育局经营管理,成立了“芜湖市奥园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当年收入突破700万元。二是以生产体育服装、羽毛球等体育产品的企业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以繁昌县孙村镇服装工业园为龙头,全市范围内以生产运动、休闲服装为主导的企业有200余家,解决就业人数5万多人,年实现GDP超过15亿元。羽毛球企业近20家,10余家羽毛球生产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三是以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为主的社会民办体育俱乐部、健身馆近50家,分布在市、县各个区域。

“三年稳步发展”这个阶段,以构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新模式为核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创新体育发展机制,拓宽体育发展渠道,增强发展活力,夯实体育发展基础,强化政府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与芜湖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紧跟社会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项目都会有所侧重,但最终是实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相互协调、统筹发展。

2009年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产兴市”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将随着芜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解放思想,探索科学发展体育工作的新途径,开拓创新,大踏步地向体育强市迈进。

新闻推荐

首届欧亚人祖山祈福文化旅游节开幕盛典在繁昌马仁奇峰

“2011首届欧亚人祖山祈福文化旅游节”开幕盛典在繁昌马仁奇峰隆重举行为弘扬欧亚人祖山深厚的远古文化和祈福文化,推动欧亚人类文化交流,挖掘历史远古文化精髓,首届欧亚人祖山马仁奇峰祈福文化...

繁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繁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