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跟狼粪其实没半毛钱关系 原来这些年我一直被电视剧坑着
之所以要用狼粪来烧烟,晚唐诗人段成式在自己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第一个解释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这一解释,后来还引出了更为离奇的解释。即狼烟的直,来自于狼肠的直。“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或曰:狼骈肋、肠直,其粪烟直,为是故也。”
这样的歪理邪说,就连大名鼎鼎的李时珍都信了啊。他在《本草纲目》中说:“狼……其肠直,故鸣则后窍皆沸,而粪为烽烟,直上不斜”。
就连戚继光这样的大军事家,也信了啊。他居然在《纪效新书》里说:“伏睹祖宗墩法举狼烟,南方狼粪既少,烟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一里之外,岂能目视!”他那个意思,还是烧狼粪,产烟的效果最好,虽然他并没有烧过。
“狼烟”这个事,就这样以讹传讹,贻害千年。直到现在,持此观点者,恐还不在少数。
众所周知,狼烟是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但“狼烟”一词,却直到晚唐时,才见诸文献。在这之前,“烽火”“烽燧”“烽烟”就很好,我们一直用它。
还得从那位用自己生命来哄他的爱妃褒姒的周幽王说起。
周幽王在史上留下了大手笔的“烽火戏诸候”典故:“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其实,“烽火”指的是“昼则举烽,夜则举火”。这里的“烽”就是指烟,用木柴杂草烧出来的烟。
早在唐朝,就在兵部《烽式》里明文规定:“每岁秋前,别采艾篙、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这说明,烟是由燃烧“艾篙、茎叶、苇条、草节”等而产生的。
如何产生更多更大的烟?
凡是有过在农村用柴火灶做饭经验的都知道:要想烟大,点着火以后,在上面加上一层湿柴即可。这样产生的烟,又浓又多。
如何做到烟柱上冲、风吹不斜?
也很简单,在烽火台上做烟囱即可。同样是唐朝兵部的《烽式》,规定了烟囱的做法:“置烽之法:每烽别有土筒四口……其烟筒各高一丈五尺,自半以下,四面各间一丈二尺,向上则渐锐狭。造筒先泥里,后泥表,使不漏烟。筒上着无底瓦盆盖之,勿令烟出;下有乌炉灶口,去地三尺,纵横各一尺五寸,着门开闭。其乌炉灶门用木为骨,厚泥之,勿令火焰烧及”。
这样一来,就能做到“烟直而聚,风吹不斜”,让下一个烽火台看到,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到的唐朝兵部的《烽式》。所谓《烽式》,就是“关于烽火的操作细则”。
隋唐时期,政府以“律”“令”“格”“式”形成法律体系,“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
简单说,“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令”是制度、规章的规定,“格”是防止奸邪的禁令,是对“律”的补充和变通,“式”则是政府机构的各种章程细则,相当于今天的行政部门规章。
唐朝兵部用“式”的形式,把烽火台的制作规制、燃料等内容进行明文规定,这是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烽火台的建造和使用符合规定,真正起到实际效用。这当然是必须的,要知道打仗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
在唐朝,烽火的传递速度,也是有规定的,“一昼夜须行二千里”。这在那个交通、通讯均不发达的时代,已经是最为迅捷的信息传递方法了。所以,我们一直用它,直到清朝。
如果,烽火台真的用狼粪来烧狼烟,最大的问题是,狼粪实在找不着!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长安、洛阳距离850里。这是帝国的腹心地带,连皇帝都经常在两京之间往返。所以,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之间,驿站密布,烽火台也密布。
史载,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八日,“安史之乱”叛军攻陷潼关。这天,由于烽燧吏卒皆溃,“无人复举火”,故至夜暮之时,“平安火不至”。正是这个信号,使得唐玄宗李隆基下定决心,逃往蜀地。
这个史料说明,当时长安、洛阳间的烽火台设施非常完善,而且随时可以正常使用。
按照唐制,烽火台的设置方法,“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一数,要在烽烽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
那么长安、洛阳间的850里,至少应有30座烽火台。假设每台每月需用狼粪2斤的话,则每台每年需要24斤狼粪,那30座烽火台每年就需要720斤狼粪。
这就麻烦了。因为,狼是众所周知的野生动物。
狼一次大便的量,假设能排出一斤狼粪吧。这样,就算每个烽火台只负责自己的24斤狼粪,那每个烽火台也必须至少派出一个专人来负责狼粪这个事。
要么你一次性找到24头狼,等着他们各拉1次狼粪;要么你等着一两头狼,拉上那么上十次狼粪。
麻烦不说了,就危险性而言论,这简直就是拿生命去换狼粪啊。
唐朝每个烽火台的人员编制,是8个人:“凡掌烽火,置帅一人,副一人,每烽置烽子六人,并取谨信有家口者充。副帅往来检校,烽子五人分更刻望视,一人掌送符牒,并二年一代,代且须教新人通解,始得代去。如边境用兵时,更加卫兵五人,兼收烽城。”
原来并没有专门负责收集狼粪的岗位及人员。
既然狼烟并非由狼粪燃烧而来,两者并没有任何关系,那“狼烟”一词中的“狼”字,又从何而来?
这恐怕与唐朝开国以来,不断制造边患的周边少数民族,都跟“狼”多少沾点边有关。
唐朝前期的主要边患是突厥,而突厥正是一个是狼为图腾的民族,“旗纛之上施金狼头,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
突厥的狼图腾,曾经让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羡慕不已。史载他“好突厥言及所服”,也学着“造五狼头纛”,并且胸有大志:“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这是要把大唐天下送给突厥人的节奏啊。
当然,李世民最终没有容忍李承乾因为狼图腾而引发的瞎胡闹,把他的太子给废了。
大家别担心哈。
唐朝后期的边患,变成了回纥和吐蕃。回纥,与突厥同俗,同样以狼为图腾。
吐蕃虽然不以狼为图腾,但其地属狼星分野:《旧唐书·天文志》说“今之西蕃、吐蕃、吐谷浑及西南徼外夷,皆狼星之象”。这样,吐蕃也跟狼,沾上了边,所以唐人有“狼蕃”之称。
这样一来,遇上突厥、回纥、吐蕃等外邦的虎狼之师入侵帝国领土,烽火台燃起烟火示警,也就是传递“狼来了”的信息。
因狼而燃烟,两者合在一起,就诞生了“狼烟”一词。
新闻推荐
“体育+”助推供给侧改革 全民健身激发城市活力 ——渭南市副市长高洁谈渭南体育追赶超越
2016年全国百城自行车比赛在渭南市举行。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去年7月在渭南市体育中心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更多元的功能,体育事业被提升到新的高...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