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处于廉政建设的重要阶段,从历代廉政典范中汲取营养,对廉政文化有重要意义。古往今来,清官廉吏层出不穷,灿若繁星。东汉太尉杨震,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是两袖
杨震像
本报记者 刘锦 康传义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弘农杨氏是一个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文化底蕴深厚的人口大族,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忠贞爱国、清白传家光荣传统,对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群体。作为公认的杨氏家族开宗发脉第一代始祖,杨震清廉正直、恪勤竭忠,为万世所景仰。
前人示范,后人行之。执政为官,持家做人,当学杨氏家风,让社风清明、政风清朗。
四知拒金,为官莫恋四知金
千百年来,只要人们言及“廉”,不得不提到杨震。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幼读经史,博览群书;学而有成后,矢志教育,从20岁至50岁的30年间,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他坚持有教无类、不论贫富,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3000人,学生英贤甚多,人称“关西夫子”、“关西孔子”;五十岁入仕途,官至太尉。一生刚正不阿,勤勉清廉。
杨震的清廉,以“四知拒金”的故事体现的最为充分。据史料记载,杨震在由荆州调任东莱太守时,途经山东昌邑,由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听说老师路过昌邑,便深夜来访。王密一进屋就关上房门,从怀里取出一个沉甸甸的包袱放在桌上说:“学生得恩师举荐,才有今天,来敬一点孝敬之心。”杨震一看,包袱里是亮闪闪的黄金,立即正色说:“往日我看你有真才实学才举荐你担当此任。今天你这样做,看来我了解你,你对我一点也不了解。”王密以为恩师是怕事情传出去名声不好,便说:“我所以深夜前来,就是怕被人知道,暮夜无人知,是不会传出去的。”杨震听后,生气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很惭愧,赶紧收起银子走了。从此,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杨震也被人尊称为“四知先生”。
杨震为官唯才是举,选贤任能,敢于直谏。他所选用的官员都是通晓经书、学识过人的名士,对于汉安帝舅父、大鸿胪耿宝和皇后哥哥阎显推荐自己亲友入朝为官,杨震坚决拒绝,无私无畏。河间赵腾上书批评朝政被捕入狱,杨震即上书营救。杨震疾恶如仇,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上书汉安帝逐出乳母王圣,制止为王圣耗费巨资修建宅邸。王圣、樊丰等恶人告状,说杨震有怨恨之心,汉安帝不辨善恶,收取杨震太尉印绶,遣返原籍。行至洛阳城西几阳亭,杨震悲愤交集,以死明志,饮鸩而卒。
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杨震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于律己,同时对亲属子女及身边人一样严格要求。他生活上节俭朴素,饮食多粗粮菜蔬,出行以步代车。别人劝他为子孙置办田产,他始终不肯,“万贯家产只会使子孙庸碌无为,我要传就给子孙传一个清白的名声,这份家业难道不丰厚吗?”君子清廉慎独如此,足令古今浊吏汗颜无立锥之地。后来,“清白传家”这四个字成为历代杨氏后人的家风。
“清白传家”,华阴市太华街办东宫村杨震后裔杨树仁家出土的门楣上刻有这四个字,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重庆老家房子的匾上也刻着这四个字,海内外所有寻亲谒祖的杨氏后人最熟悉的同样是这四个字。
清白传家,三相流芳世泽长
杨震的子孙后裔们深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他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特别是杨震的三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淳白”。杨秉子杨赐常“切谏忤旨”,匡正时弊。杨赐子杨彪,不避董卓淫威,坚决反对迁都关中,使卓辈窥神器而不敢遽作。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继承杨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后人称为“东汉四世三公”。
《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为东京名族,能守家风,为世所贵。”杨震“清白传家”的家风,已被杨氏后人继承下来,一代代传承至今,造就了无数个清官良将。
隋文帝杨坚节俭爱民,以身作则,隋朝一时百废俱兴,为隋唐盛世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杨时,一生官显名扬,但非常廉洁爱民,“不枉费公家一钱”;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也是一名清正廉洁的好官。退休回乡后,家里仅有父亲杨芾留下的老屋一栋,仅可遮风避雨,宋宁宗称之为“当今廉吏”;抗辽名将杨业也是杨震的后裔,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
在当代,杨氏后人也谨守家训、清白廉洁,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杨氏后人以“清白传家”作为祖训,制定悬挂了形式多样、内容相近的家规家训。集中表现在:一、提倡教育家人族人,廉洁奉公、不贪财、不受贿;二、提倡和教育家庭成员生活节俭,防止奢华之风;三、提倡教育子弟明辨是非,做正直清白之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四、提倡教育族人谦恭待人,推己及人,处世宽恕。“我从小就听家里的长辈教导‘清白传家’,当官要当‘清白吏\’,普通老百姓要清白做人,不被人戳脊梁骨。”东宫村村主任杨军明说。
“清白传家”不仅是杨氏家族的家风家训,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体现。古往今来,以杨震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海内外各地,如在浙江、福建、广东、重庆等地都建有纪念杨震的祠堂。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家,许多祠堂也称为“四知堂”“清风堂”,杨震精神已超越国界。
执政为民,从政须遵三尺律
清廉是杨震人生最具特色的闪光点,“四知拒金”、“清白传家”是杨震思想的核心内涵。后世赞颂杨震事迹的作品经代不绝,形成了以歌颂和崇尚清廉正直的文化传统。如李白《送杨燕之东鲁》诗中说“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唐代胡曾《关西》诗写道:“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明代薛瑄《题四知台》赞曰:“人间无处不天公,却笑黄金夜幕中。千载四知台下路,至今犹自起清风”。
古今学习杨震高尚品德,清廉正直做人和为官者代不乏人。大量仁人志士身躬践行,是杨震文化不断弘扬光大的一个原因。清光绪二十二年,胡师孝到昌邑任县令,在县衙高悬“四知堂”匾额,效杨震廉洁为官,任内为百姓广做好事,离任时一贫如洗。
从历代对杨震的纪念和彰扬,也可以看出杨震文化的源远流长。汉顺帝即位后,即为杨震平反,依礼葬于潼亭(今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南朝范晔《后汉书》将杨震事迹写入列传。唐贞观年间,李世民路经杨震墓地,亲自撰文以祭。房玄龄也撰文称赞杨震“可谓虽死犹生,殁而不朽”。明清时,多次建造、修复杨震墓园。清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经过,感其忠廉,下辇致祭。
光阴荏苒,杨震生活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1900年后的今天,虽然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依然散发着无穷魅力。目前,反腐倡廉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起飞期和社会转型期,是腐败现象的高发期。我国正处在这样的时期,腐败令决策者痛心、老百姓寒心。大力宣传古今中外清官廉吏事迹,培养社会崇廉守正风气,净化社会不正之风是时代的需要。布衣宰相杨震,是清官的典型,在海内外杨氏中享有崇高声望,是东汉弘农杨氏家族的领袖人物,事迹感人,脍炙人口,无疑是反腐倡廉难得的好教材。“我国现在正是廉政建设最重要的阶段,大家对党和政府都有很大的期待。从中国历代廉政典范中汲取营养,对我们当代廉政文化有重要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大良说。
近年来,渭南市潼关县着眼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需求,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深挖杨震廉政教育资源,倾力打造“四知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杨震文化的影响。2011年9月,由潼关县人民政府和世界杨氏联谊会共同出资,在杨震原墓址上修建的杨震公祠落成开放,共占地80余亩,建有牌楼、四知堂、清风楼、百廉吏碑廊、陵墓等,作为廉政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已被省纪委命为省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
“清白传家”不仅属于杨氏,他的精神属于中国,属于中华民族。杨震文化可以唤起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的人生追求;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绝好教材;是同邪恶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惟愿杨震之风沐浴华夏,泽被万代。秦岭苍苍,渭水泱泱,伯起之风,山高水长。
新闻推荐
用工作的热忱温暖每一个来访群众的心 ——渭南市信访工作创新纪实
王春阳接访回民群众,使久拖的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武建民在田间地头实地走访群众信访事项听证会现场市信访局工作人员上街宣传《信访条例》本报记者韩秀峰屈荔鹏信访,是近些年的一个热门词,它的热在一...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