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绿色银行”的生态账单

渭南日报 2020-12-31 08:31 大字

本报记者 程瑾 见习记者 贾维

每年水源涵养总价值3505.6万元,固土保肥总价值2484.4万元,固碳释氧量总价值3481万元……第一次看到专家估算的南塬生态账单,参与其中的临渭区林业局业务股股长张越就难掩笑容,感慨良多:如今沙尘天气明显减少,逐年提高的空气质量让人生活舒服不少。春天,可以放心地推开窗户尽情呼吸新鲜的空气;夏天,大雨后再也不用上街清淤;秋天,站在阳台上极目望去,尽收眼底的是层层叠叠的绿色……

历时12年,绿化面积3.2万亩,栽种经济林8600亩,这座“绿色银行”产生的效益着实振奋人心。

瞧,眼下虽已是寒冬,但从百姓家园高层的窗户看出去,张越视线所及依然是被绿色包裹着的南塬。

在全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这3.2万亩的人工绿化林似乎微不足道。

然而,对于和张越一样生活在城区的几十万渭南人来说,披在城区的这一弯绿色,显得弥足珍贵。

昔日的黄土旱塬换上绿装,在为城区抵御风沙侵蚀的同时,这一座“绿色银行”也为周边的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2019年,仅花椒、核桃产出1.4亿元,干杂果及木材当年价值约为1.64亿元。

提及这道守卫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张越笑着:“绿色南塬不仅改善了渭南形象,还为子子孙孙储备了不可估量的绿色资产。”

绿色奇迹

树,在南塬是最平常的东西,也曾是最稀罕的东西。

每回站在塬上,俯瞰蔓延伸展的满眼翠绿,张越总想起曾经的南塬贫瘠荒凉,偌大的一片黄土塬上不见一棵树。

曾几何时,作为冬小麦的主要生产区之一,小麦成熟之际,南塬上那一望无际的金色很是耀眼。但也正是为了那点有限的口粮,台田边沿仅有的树木、荆棘和杂草被割伐得干干净净。每到雨季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形成了生态失衡的被动局面。

绿,成了人们对这片贫瘠土地深情的呼唤。

2008年,美丽渭南建设翻开了南塬复绿的篇章。南塬绿化项目作为重点工程,由市财政拨付资金,市区两级联动,按照“埂边栽植大规格常绿苗木、埂内营造经济林”的绿化模式,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组织实施。

一期工程东起明光峪沟,西至湭河水库大坝东侧西合铁路南站东坡面,北起陇海铁路南坡脚线,南至东塬坡顶线,总面积5643亩。

“南塬正对着城区,如果这一块区域能先复绿,城区就有了生态屏障。”张越指着地图解释。

2008年3月,首期首批资金583.83万元拨付,项目正式启动,市区两级联动,成立了南塬绿化工程指挥部,办公点就设在南塬下紧邻310国道的道班。经过春秋两季播绿行动,共栽植侧柏、雪松等大树64474株,最终保存62346株,成活率高达96.7%。

这一年,张越一直牵挂着秋天栽下的侧柏,不知道成活率怎么样,担心心血白费。谁知来年3月去看,一路上大伙儿的眼睛都亮了:曾经的黄土塬上,一棵棵侧柏迎风屹立。

一群人冲上去抱住树,大喊:“活了、活了!我们肯定能把这片地变绿,种成一片森林。”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场长跑,贵在坚持,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2010年底,渭南市又提出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绿化面积,完成地埂边补植侧柏8万余株。

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2013年,渭南继续实施了第三期绿化工程,在绿化带里套种花椒、核桃经济林,带动群众增收。增绿也要变美,2017年底,渭南提出打造城市生态廊道,进一步扩大面积,将南塬北坡生态治理修复纳入其中,打造城市郊野公园。

如今,12年过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40万亩树木让黄土旱塬换了天地,也成功刷新了渭南形象。

绿色接力

12月28日,天刚麻麻亮,临渭区向阳办罗家村的张建设就戴上印有“护林员”字样的红袖标,骑着摩托车开始了每日例行的护林工作。车子向山林飞驰,他的身影很快消失在一片茂盛的侧柏深处。

一年多的时间,张建设的脚步踏遍了管护的每一个地块,对于每块林地的面积、每棵树的生长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你看这片柏树,我还参与栽植了。现在又亲自管护,当然要细心,这一片绿来之不易。”张建设说,“种的时候意识不到效益,如今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收益。”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南塬绿化要常抓不懈”。

在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南塬绿化工程的财政投入却一直上涨,从一期1295.5万元到三期3511万元,再到如今四期的郊野公园,市级财政投入1.25亿元,并且今年还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1亿元。这场长达12年的绿色攻坚,正因为有长期的绿色投入接力才得以长期延续。

如今,每次巡林结束,看到曾经荒凉的沟沟壑壑被一排排侧柏染绿,张建设的心情快乐至极,往往在巡护时会扯着嗓子吼几句秦腔。

“现在春季风沙明显少了,人人都能感受到环境改善了。我还把撂荒的地套种了花椒,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加上护林员每个月1000多元,日子比过去好得多。”张建设笑着说。

尤其让张建设高兴的是,今年郊野公园建设栽植树木时,儿子也抢着去了工地植树。“以前我去栽树时,这小子总是嗤之以鼻,现在跑得比我还积极。”他笑着说。

为了调动群众的护林积极性,市林业局向农户发放了林权证,明确树权归农民自己所有,通过明晰产权,调动广大群众植绿护绿的积极性。

这片绿不止播撒在了南塬,还种进了群众心里。像张建设一样,他们心甘情愿维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

绿色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了青山绿水,南塬也创造出了价值难以估计的金山银山——据专家统计,南塬生态系统每年固土能力为20.78万吨,固土保肥总价值约为2484.4万元;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量0.9万吨,释氧量2.4万吨,释氧价值为2389万元;年吸收二氧化硫4万吨,年吸收氟化物0.5吨,年吸收氮氧化物1.3吨,年滞尘6.7万吨,净化大气环境价值约为1000万元,每公顷森林净化大气环境价值为0.47万元。

当地群众也从中获得了实际的经济收益,其中花椒、核桃每年产出1.4亿元,埂边栽植乔木树种木材价值约为2400万元。每亩林地年生态服务价值约6.06万元。

大自然没有辜负人的努力和付出,截至今年12月4日,渭南市PM2.5平均浓度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4天,同比增加40天。

巨变的背后,南塬“绿色银行”的贡献功不可没。

更大的绿色奇迹还在路上——随着南塬复绿工程的加快实施,相信渭南的城市生态功能将不断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将持续改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新闻推荐

匠于心 践于行 临渭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综述

通讯员潘明辉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稳定基石,也是一座城市幸福指数的民生面孔。临渭区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