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宅院 两代影人情
深秋时 节,黄河大荔段苍凉壮美
王明军正在执导《家在黄河边》
这座老宅院走出了王家两代电影人
本报记者 单江鹏 文/图
电影《黄河入海流》中,杨新鸣扮演的乡村老教师卜老师家那座充满关中风情的老院子,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黄河三部曲》的第二部《家在黄河边》拍摄中,这座位于大荔县两宜镇东高城村的老宅子也成为主场景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这座黄河岸边的关中院子曾经走出了《黄河三部曲》的总导演——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王明军和父亲王吉呈两代著名电影人。
近日,《家在黄河边》大荔的拍摄工作告一段落。王明军回到这座充满童年记忆的老宅,坐在午后的堂屋里,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段如风往事……
一座老宅院 一段老故事
青砖门楼上镌刻着“诗书传家”门额,走进雕花大门,照壁上是传统福寿题材的精美砖雕,屋檐下挂着一串串金黄的玉米和鲜红的辣椒。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青瓦白墙的院子显得越发静谧。掀开粗布门帘,推开格子门,就如同撩开了岁月幕布的一角。八仙桌、中堂画、搪瓷盘子里陶瓷茶具,让人瞬间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回到了曾经的诗书人家。
东高城村不止有大荔名产高石脆瓜,悠长的村道里,随处也可见青砖灰瓦的关中传统建筑。在这个有着600年历史的村落里,当年那些衣锦还乡的东高城村人,更习惯于用一座座讲究的宅院述说自己在外的成功。
王明军这座祖宅同样如此。他的曾祖父弟兄五个,为生活所迫,加入当年渭北农村“闯北山”的洪流中,将大荔的棉花、土布运到陕北,又将陕北、内蒙一带的皮毛运回关中,一来二去成了洛川城里第二大财东。1929年前后,在家乡建起了这座气象森严的四合院。王明军的父亲王吉呈,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毕生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从事影视编剧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创作的剧本《一个和八个》,被誉为国内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深具家乡情结的王老,后来将自己创作的上百部影视剧本结集为《黄河人家》出版。儿子王明军子承父业,从影20余年,先后执导过10多部影视作品。通过父子两人之手,大荔县高明、两宜、范家一带有四五百人进入影视行业。王明军执导的剧组被同行称作“王叔班”。
一座老宅院 一个电影梦
曾经执导过《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等名片的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是王明军最敬重的导演之一。在他的眼中,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景色,甚至风土人情都和渭北地区,特别是大荔一带很相似。“那里有河流,这里有黄、渭、洛三河交汇;那里有古堡,这里有太多的关中古民居;那里有草原,这里有绿洲型沙漠;那里的人吃空心粉,我们关中人吃面条;甚至那里没有的,我们这里也有。”王明军说。
王明军说,山河圣地,人文渭南,黄河流域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影视拍摄提供了极佳的先天条件。大荔境内的湿地、湖泊、芦苇荡、牛毛湾、福佑古寨都是上佳的影视取景地。沙苑地区的绿洲型沙漠,拍出来的武侠片画面会非常唯美。拿使用至今的丰图义仓来说,这样的场景就是花上一个亿也搭不起来。目前,世界电影市场上中国电影进入上升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关中地区,还没有一个能够叫得响的影视城,大荔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陕西影视文化服务基地的设想,眼光很准。
“这是当年母亲陪嫁的木箱,屋角的那架风琴是从耀县收来的。”常年在全国各地拍片的王明军会时不时抽空回到这座宅院,寻找创作的灵感,而且,每次回来总会给老宅添置一些淘到的古物。不仅如此,这些年,东高城村很多年轻人离开故土,王明军计划在村子里收购一些废弃的传统院落进行改造,打造出一些关中农村和传统题材影视拍摄场景。
当天上午,刚刚谈了一个“关中刀客”题材的剧本,几位大荔先辈谱写的传奇激发了这位导演骨子里的创作激情。王明军说,不仅是自然景观,大荔这片土地历史厚重,适合用电影手段讲述的故事很多。
紧张的拍摄中,王明军常常会接到家人的电话。86岁的父亲已经癌症晚期,在病榻上还一直挂念着《家在黄河边》的拍摄。父亲希望他能拍出更多的文艺类影视精品。
“母亲生我的第一滴血洒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家乡,是梦中儿时长辈们的呼唤,将我唤回了家乡。”王明军动情地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毕云丹31年间,大荔县城郊中学语文教师杨培丽的脚步始终未离开讲台。在她的眼里和心里,满满的都是那些苛求...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