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这张图究竟该如何画?
刘强摄
本报记者 郭青 通讯员 赵芳
过去只有城市才有的规划工作,如今走进了乡村。
2015年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公开表示,“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市)区都要编制或修编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大幅提高乡村规划覆盖率,农房建设依规划实施管理,村庄整治要有基本安排。”
住建部此举旨在结束农村无规划、乱建设的局面。国家层面早已关注到乡村规划这一“短板”。2015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也指出,要“尽快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
实际上,国家层面出台村镇规划的相关规则并不意外,近年来,不断出现各地探索乡村规划的相关事件。2013年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将通过2-3年的努力,在全省率先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实现农村“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目标。2014年5月,陕西省住建厅出台了《陕西省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该《规划》要求2015年底前,要完成21个试点镇的全部村庄和其他60%的村庄的道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并建设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创建6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
这些制度的出台,涵盖了全省范围农村发展的中长远规划,无疑对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规范性的作用。
规划先行 科学引导美丽乡村建设
资料显示,陕西省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共有乡镇1012个,街道办事处279个,自然行政村26589个。除了如此庞杂的数据外,陕西省自然环境差异大,有陕北的黄土高坡,有陕南的脉脉水乡,有平原,有丘陵,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究竟该如何做好乡村建设?
省住建厅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21个省级试点镇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按照《规划》要求,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中,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推进原则:对具有历史遗存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具有自然山水、田园风貌等特色资源的村庄,应以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色景观资源为重点,传承历史文化,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一般村庄环境整治则以各市、县主干公路沿线综合整治为重点,带动全域治理。
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就在这21个省级试点镇之列。除了省住建厅的《规则》外,大荔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聘请专家先后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等村镇建设发展规划。从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住房、产业发展等五个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并于2015年5月份荣获“中国十佳最美乡村小镇”候选提名。
大荔县美丽乡村建设整体工作得以快速推进。2015年11月11日,大荔县畅家村农业公园美食街开业,一周时间内就有30多万人在这里领略了美丽乡村的美景、美食。畅家村参照4A级旅游景区的建设标准,建成集农耕体验、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特色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公园。同时将现代农业与第三产业密切结合,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根本上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大荔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延续和升级,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种全新业态。
保护历史 增强地域文化内涵
穿越115万年的历史长河,在秦山渭水广袤的土地上,先民的刀耕火种,周秦汉唐华丽故事,近代的红色浪漫,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是陕西的灵魂和根本。2013年陕西省确定了31个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名镇,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
从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给予31个文化旅游名镇5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重点做好名镇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保护。文物部门在立项、审批和经费安排方面予以扶持,争取国家对名镇文物保护单位资金支持,为名镇建设发展增添后劲。同年省人大出台了《陕西省建筑保护条例》其核心就是对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保护。省文物局会同省住建厅等部门制定了《陕西省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在2014年开展普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200余人对申报的208个村落逐村实地踏勘,“一村一档”建立了档案,认定了171个具有陕北窑洞、北方传统四合院、关中四合院、关中地坑窑、陕南徽派院落特色的传统村落为陕西省首批传统村落。省级各部门的一系列动作,既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大力保护,也是对传统文化开发的规范要求;给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安康市石泉县,县域内存留着老街、后柳水乡、熨斗古镇等大批明清时期的建筑。石泉县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积极地将文化文艺要素融入旅游产业链条,先后在县城老街、后柳水乡、熨斗古镇累计投入近亿元,让古风古韵的城关文化旅游街区及独具陕南民俗特色的后柳水乡、熨斗古镇初具形态。形成了“人文+历史+自然山水”的乡村游线路,独具特色,与众不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如今,石泉县城老街和熨斗古镇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熨斗镇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4年,石泉县城关文化旅游街区及后柳水乡、熨斗古镇就接待游客近120万人次。去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1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47亿元。古村落的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石泉旅游打开了新的大门,留住了“消逝的历史”。
发展产业 向经营乡村跨越
大荔县、石泉县的蜕变,均只是陕西省美丽乡村的缩影。在政府助推,政策支持下,美丽乡村除了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建设、规范化管理外;如何将资源变成资本,最终变成产业,成为必须解决掉的一道难题。
被誉为“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无疑是陕西省乡村休闲旅游中的佼佼者;这个62户,286人的村子,却带动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仅2015年10月3日这一天,袁家村当日接待游客18万人次,同比增长3.1%,居陕西省所有监控景区游客接待量之首位。这意味着,陕西省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首次超过了兵马俑这样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值得注意的是,十一黄金周,袁家村共吸引游客105.5万人次;而马嵬驿则更胜一筹,共接待游客113.9万人次,同比增长3.5%。其中,10月5日单日接待量更是高达21.5万次。据统计数据,2015年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6600万人次,旅游收入7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23.9%。乡村旅游连年高速增长、异军突起,不仅成为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正在成为陕西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袁家村、马嵬驿、周至水街、青木川成为陕西省乡村建设中的佼佼者,虽各有特色,然而依旧无法避免借助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推进乡村旅游这一道路,渐渐趋于同质化,将丧失其竞争力和生命力。
大荔县朝邑镇的平罗村在乡村建设中则另辟蹊径。该村经过土地流转,变成了大规模的集体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该基地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原则进行经营,综合运用生态栽培技术措施进行标准化生产,生产绿色、有机产品,从而占领高端市场。目前企业流转土地2400亩,建成了高标准日光温室48座,整个项目建成后,可转移当地劳动力5000余人,形成一个“企业+农户+基地”、“农、工、贸”为一体的新模式。
原来传统的种植业,经过产业融合,加速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的附加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呈现。
重视民俗 让乡村留住那份“乡愁”
在全国范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时常有学者发声“让农村更像农村”。这是原则,也是底线。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于,留住那份难舍的“乡愁”,那就要因地制宜,规划引领;在开发建设农村现代生产生活设施的同时,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重拾乡村原有的民风民俗。
住建部发表有关乡村建设规划言论后,也有不同的声音。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质疑,全国范围的规划,有可能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为整齐划一、毫无特色、违反生态的‘新农村’”。学者的质疑实际是对执政者的一种警醒:美丽乡村建设,切不可“千村一面。”设计师从建筑本身的角度去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文化学者则想得更远。著名作家贾平凹日前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最大的问题是农村没有人了,没有人怎么建设新农村?”
省级各部门也开始考虑起这个问题了。近日,省住建厅、省文物局及省旅游局组织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古建保护修复机构推荐遴选具有历史学、建筑学、文物保护等专业背景,长期从事相关行业(专业)工作,具有相关较高技术职称或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建立省级文化旅游名镇专家库,并成立名镇规划、文物保护、文化旅游、仿古建设等4个专家组,为全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提供技术指导。经各单位推荐,首批确定入库专家108名。建立专家库旨在推进古建筑与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整治和乡村休闲旅游的有序发展。
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设计院总建筑师孙西京,也受邀成为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专家库专家。在他看来,乡村建设先为农民寻找生活栖息地,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要避免“拿来主义”和“套用思维”,改善后的民居要让农民觉得好用,住着舒心。他建议避免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加大前期规划投入,提高对设计师的支持和帮助,保证前期规划设计的优良性。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敬畏自然,保持适合乡村原汁原味的风貌、民俗,保留农业文明的“根”和“本”。
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由文光通讯员李进林卢立路)为了全面落实村干部轮流坐班工作制度,夯实村干部轮流坐班值班责任,大荔县许庄镇为全镇23个村1个社区统一制作《许庄镇村“两委”干部轮流坐班公示牌》,建立《许...
大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