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当下中国的农村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场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从农民的日常生活,到村舍里的房子,再到田间的土地,这些事物无不以或快或慢的
平罗村村民刘凤云正在尊天农业的大棚中作业本报记者张权伟摄
本报记者 张权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这段描述,一直是传统的中国社会对于农村最美好也是最深刻的印象。然而,这样的景象,在现代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于“三农”的利好政策,农业、农村、农民都在不断地适应着国家现代化的步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村的未来何在?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利用春节回乡之际,采访了许多的村民、农业经营者和政府官员。
1、正在走向规模化运营的土地
站在位于大荔县朝邑镇平罗村尊天农业有限公司办公楼的顶部放眼望去,良畴美柘,阡陌如绣,一座座银白色的塑料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布满了整个视野可及的范围。在顺利地从当地农民手里流转了3000亩土地后,这家农业公司采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投资1.5亿元建成温室冬枣、脆瓜等产业板块及标准化生产、养殖等功能区域,实现了本地农产品的高品质外销。
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现年55岁的房凯石在尊天农业到来之前,家中拥有5亩左右的土地。那时候,与村里绝大多数农民一样,他家地里种的也是小麦和玉米这些粮食作物。2012年,在经过平罗村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反复动员之后,房凯石将自己家的土地全部承包给了尊天农业,而他自己也成为尊天农业的一名员工。
与村民房凯石一样,平罗村目前已经有300户村民加入了尊天农业。而反过来,尊天农业也为平罗村贡献了大约140多个固定岗位。为什么当地的农民愿意将自家的土地承包给企业呢?平罗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赵建明——他同时负责管理陕西大荔尊天农业有限公司,分析认为:“不管千条万条,老百姓到最后只看好处。土地能够顺利流转,首先还是因为我们给农民算了一笔账,原来收多收少只能靠土地,现在则是土地承包费加农民在这里的打工收入。”
不仅仅是从未离开过土地的农民在尊天农业实现了就业,就连许多外出打工者也纷纷返乡加入了尊天农业。“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吃饭近、睡觉近,谁还愿意大老远地跑去打工。”一位正在大棚中作业的农民说道。
事实上,尊天农业的到来不仅仅是解决了农民留下来的问题,也间接地促进了农民的“走出去”。赵建民说:“土地流转出去,能种地也愿意种地的农民在家乡可以安心种地,而想要出去的农民没有了土地的这一羁绊也能够安心出去。”
在几年的探索后,大荔县根据平罗村的实践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尊天模式”,那就是在园区建设中,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经营”的原则,以企业为主导,村级组织扶持引导,形成“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农工贸为一体,以此来引擎现代农业发展,辐射带动县域设施产业升级增效发展。
现如今,在地处秦东的农业大县大荔,“尊天模式”已经逐渐在全县得到推广。在这片沃土上,已建成粮、棉、油、渔、秦川牛五大国家商品基地,“1008”(黄花菜、红枣、西瓜、花生)等特色农产品早已久负盛名。通过土地流转,一批涉农龙头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带动全县发展设施农业24.5万亩,先后建成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场)400余个,形成了以安仁为中心的10万亩大棚冬枣生产基地,以朝邑为中心的万亩大棚哈密瓜生产基地,以羌白为中心的5万亩拱棚西甜瓜生产基地,以冯村为中心的万亩温室黄瓜生产基地,以埝桥为中心的万亩温室水果生产基地等产业板块。
2、正在走向职业化的农民
“学不好就回家种地去。”这样的话语,对于每一位农村出生的人都不陌生。农村的父母们,总免不了以这样的方式去勉励下一代去好好学习。然而,伴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变化,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许已经与现实不符,因为种地正日渐成为一种与企业流水线上的工种一样,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如果真的去做一个农民的专业知识调查,也许你会得出一个让你惊诧的结论。很多种了一辈子粮食的粮农,不知道何时收割最合适;种植了十几亩枣树的枣农,不知道两棵枣树之间最标准的间隔。”一位长期从事农业工作的政府人士说,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了农民一年到头在田间地头的忙活,并天然地相信他们对于自己所种植作物的熟悉程度,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现代农业早已经成为一种专业化越来越高的领域。从作物的播种、调配农药、浇灌到最后的收获,这中间牵涉到的农业专业知识其实非常之多,单纯的依赖于农民自己在生产中所积累的经验,显然不足以应对科技含量颇高的现代农业。
在大荔县农业局副局长雷孟师看来,从一种身份上的称呼到最后的职业化,农民在未来将完成一种角色上的重大转换:“农业不再是保证个人生活的一个途径,而是与工程师、建筑家一样,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职业。”
如今,职业化农民的萌芽,也正在陕西的农村渐渐生长着。中午12时,在尊天农业的花卉大棚中忙活了一上午的王香玲和另外两名同事下班了。他们都是平罗村的村民,上午八点多钟来这里开始上班,等吃完午饭后,他们还需要来这里再上几个小时的班。工作的内容,是把一批的花卉幼苗移植到一盆盆的花盆当中。
现在,王香玲的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每年的土地承包费,承包费由当年亩产粮食的市场折现价格决定;第二部分则是她在尊天农业打工的收入,每月后者会支付她2600元左右。如此的收入构成,对比之前单纯的依赖于土地吃饭的时代,有明显的大幅度上升。
和最近过年期间媒体热炒的农村空心化这一问题相比,平罗村这方面的问题并不突出。据赵建民介绍,全村男女老少加起来总共2360人,外出打工的人员约为480人。“之所以没有出现空心化问题,原因就是因为村民的收入增加了。虽然这里的农民收入相比较城市还有些差距,但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打工,无形之中也为农民减少了不少开支。”赵建民说。
近年来,大荔县凭借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配以创新的土地流转政策,吸引了一大批现代化生产标准的涉农企业相继落户大荔,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12000多人,让3000多农民变身为“农业工人”,实现土地流转农户人均纯收入达7868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5%。
职业化的农民毕竟还处于起始阶段,在当下的陕西农村,农村劳动力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雷孟师的老家在大荔东北部的一个农村,目前原有的四五十户人家,常年在家的只有二十多户,这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相对意义上的短缺。
“国家一直在鼓励机械化,但由于各种原因,能够实现机械化的农业领域还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上,而果树、瓜果等则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作业方式。当下,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的80后、90后并无多少留在村里,这就势必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劳动力数量下降、成本提高、文化素质下降。”雷孟师说。
据媒体报道,2015年夏季桃子丰收的季节,陕西的桃子出现滞销的情况,价格一路下跌,在一些种桃为主的农家地里,因为劳动力成本过高,果农们宁愿桃子坏到地里也没有雇人来摘桃。
3、正在走向高科技的农业
开着汽车出了平罗村,一路向东,便来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滩。滔滔黄河水、便利的交通,再加上几十万亩的土地存量,让这里成为大荔县承包土地最多的一块区域。曾去过许多国家、在北京搞水果国际贸易的冯村严庄村农民李秀芳2011年回乡创业,流转土地20000亩,先后引进了西北地区领先的美国精果机、韩国的编线技术、奥地利合资指标式喷灌圈。
站在一望无际的冬小麦田地当中,一根数百米之长的管道被高高架设于麦田上方,将一口储水的水塘和数千亩土地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无论是打药还是浇灌,这根长长的管道都可以发挥作用。据李秀芳介绍,眼前这片麦田面积大概为4800亩,种植这么多的粮食,每年的播种、收割如果靠手工劳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地的劳动力价格已经涨到了1小时10元钱,即使付出这样的价格,也找不到这么多的人。而现在,她每年雇佣外面的机械化种植、收割团队,一年下来从播种到收割也只花80万元。
李秀芳是个敢于尝试的人,为了提高效率、节省人工,就连平常给庄稼打药,她也用上了普通农民想也不敢想的设备——飞机。“因为飞机在这飞的时候比较空旷,你看我们把这条路都修了,这将来都是一个飞机的跑道。给飞机做一个跑道,飞机打药,这几千亩地可能几个小时就打完了。”李秀芳指着麦田中间的一条水泥路说道。
在水资源紧缺的陕西,机械化多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成本的降低,还有着节省水资源的大功效。在以前的关中农村,大水漫灌几乎是一种普遍的做法。而今,在一些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滴灌等为代表的农业科学技术正在逐步得到推广。
在被农业领域内的技术改变的同时,农业也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与其他产业结合着。在县城北部的许庄镇东汉村,总投资4亿元,占地1200亩的20万兆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电站项目吸引了来往于108国道上的许多人的目光。这里上有光伏发电,下有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可谓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建成后,不仅是发电和设施农业种植,观光农业必然带来大量的旅游观光客流,给我们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以契机。”东汉村党支部书记单社江充满期待地说。
新闻推荐
2月24日,在大荔县举办的2016年“春风行动”大型用工招聘洽谈会上,参与招聘的53家省内外企业和用工单位,向求职人员提供各类政策咨询服务。此次招聘会共提供岗位3500余个,涉及保险业、月嫂、旅游业、...
大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