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责任20+雨润问题肉报道 推动全国食药监改革

华商报 2015-06-26 00:29 大字

关注舌尖上的安全

从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到雨润问题肉,给活牛注水、辣椒面掺色素、凉皮罂粟壳等,华商报一直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监督调查重点,致力于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2011年3月的一天早晨,华商报社传来一条线索:有一批问题猪肉被查扣后又流向市场。

但事情发生在两个月前,证据都没有了。能不能通过线人的帮助,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把这条新闻“救活”呢?

“问题肉”查扣后又放行

据举报人反映,被查扣又流向市场的“问题肉”,是南京雨润集团旗下的渭南生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的产品。

原来,2011年1月18日早上7时多,一辆喷印有“雨润食品”字样、载有上千公斤冷鲜肉、车号为陕E744××的冷藏车,停在了澄城县东五路雨润专卖店门前。正准备卸肉时,澄城县商务局稽查大队多名工作人员赶来。对该车配送的冷鲜肉进行检查后发现,肉品三腺(即甲状腺、肾上腺和病变淋巴结)未摘除干净,含有大量内分泌激素和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危害极大。

澄城县商务局称,按照规定,要作出5到10万元罚款。但当日下午5时许,事件发生了戏剧性转变——县商务局在没有作出任何处罚和扣留措施的情况下,将该车放行。

查找证据寻找突破口

证据已经消失,此后一连几天,如何取证成为我们苦思悯想的难题。接下来3个多月中,我们多次与澄城县商务局以代理商的名义交涉,试图还原已经消失的处罚过程及对“问题冷鲜肉”的检查认定情况。

3个多月中,我们多次以销售人员的名义,乔装打扮进入生秦公司肉品加工场地实地探访。结果发现该公司管理异常混乱,不但机动三轮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可以运输冷鲜肉,而且违反《陕西省牲畜屠宰管理条例》,负责驻场检疫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司宿舍内赤膊喝酒,连肉品上需要盖的检疫章,都是交由该公司员工随意加盖。

经过多方调查,“问题肉”流向百姓餐桌是铁板钉钉的事情,而澄城县商务局执法人员放走查扣“问题肉”又放走的证据,也已经全部搜集完成。

报道促成的“渭南模式”被全国采纳

2011年6月30日报道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国务院、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7月2日,省政府督办组及渭南市联合调查组,带领公安、商务、畜牧等部门人员及从延安等地抽调的3位专家,前往澄城县、韩城市对雨润“问题肉”进行现场检验。当年7月2日作出初步结论,华商报所报道的“问题肉”中,的确有病变淋巴、脓包等问题。

雨润“问题肉”事件促使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拉网式检查。陕西省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此事件展开深入调查,责令企业停产60天接受调查,15名责任人受到撤职和记大过等处分。

事件被曝光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从生产到销售等环节由卫生、商务、农业、工商、防疫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正是这种“都管都不管”的漏洞,导致食品安全监管一直处于无序状态。

雨润“问题肉”曝光后,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话题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同年8月29日,在省政府召开第十六次常务会议上,时任省长赵正永指出,支持渭南市率先在全省开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

渭南市食品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充分调研,拿出了一套改革方案:监管架构上将过去分散到六七个部门的执法和许可职能统筹合并为一个部门;实现过去的分段监管为主向品种监管为主转变,基本解决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散、责任不清的弊端。

此后不久,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在全国推开。由雨润“问题肉”报道引发的“渭南模式”,被全国的改革方案采纳。

芮潇潇 华商报记者 李正善 

新闻推荐

影响·渭南 铸造澄城县:民生建设助百姓幸福指数提升

民生连着民心,重视民生就是重视发展;民生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澄城县坚持将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全面系统地推进社会保障、安居扶助、基础...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