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新风看荣成
本报通讯员李钟芸张君洋
为遏制农村红白事的攀比歪风,荣成市在22个镇街推广“移风易俗工程”,所有村都成立“红白理事会”,倡树乡村文明新风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理念成了越来越多荣成人的共识。
婚宴就在村里办
“以往办喜事大家都想着讲排场,请客都得去饭店,一场婚宴,没两三万元根本办不下来。”夏庄镇大夏庄村党支部书记阎廷虎说,“我们村里有自己的婚宴大厅,原料自己买,聘请厨师帮着做,亲戚朋友来当服务员,一般情况下一桌成本不超过500块钱。”
大夏庄村把村里破损闲置的房屋改造成一个多功能活动室,桌椅板凳、水电炉灶、音响设备一应俱全,村民办婚宴可免费使用,只需自带食材就可以了。村民阎翠清的外甥上个月在村里结婚,婚礼办得风风光光,热热闹闹。“我们一共摆了8桌,热菜凉盘、荤素搭配16个菜,村里的迎亲队敲着锣鼓迎接新人过门,省钱又省心。”阎翠清说。
现在村里有结婚的,都提前抢着跟红白理事会打招呼,让他们来操办。“我们红白理事会有11个人,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给谁家办事都是一碗水端平,不图回报,我们为的就是村里的好风气。理事会办了30多家婚宴,家家都满意。”阎廷虎说,
骨灰入“堂”不花钱
6月26日,崖头街道石桥子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兴贵带着记者走进离海边不远的一处小院,院子面朝大海,院内松柏掩映,宁静而整洁。“这是我们村的灵堂,一共3间房,只占半亩多地。村里乡亲们去世后骨灰全安放在这里,现在放了200多个骨灰盒。”石桥子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兴贵说。
“原先村子坟头零散,占地面积大,与村里发展规划不适应,村里就提出了设立灵堂的想法。灵堂统一殡葬仪式、统一安放骨灰,使用灵堂不收村民一分钱,平时的骨灰盒存放也不要钱,还有专门的地方烧纸。这样一来,不仅节约土地,还给村民减轻了负担。”王兴贵说。
一开始村民并不买账。大家都认同“入土为安”的老传统,认为厚葬是儿女尽孝的方式,将骨灰迁到灵堂,没有棺材、没有墓碑,委屈了先人,过不了自己的感情关。
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挨家挨户做工作,将丧葬移风易俗的倡议写进了理事会章程。理事会还加大对“厚养薄葬”理念的宣传力度,“老人在世,子女好好孝敬赡养,比老人过世后再大操大办有意义得多。”慢慢地,村民的丧葬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村民王波双亲的骨灰就安放在灵堂里。“一开始担心灵堂环境不好,后来看到村里有专人负责看守和打扫,我们十分放心。”王波说,灵堂就跟老辈子的祠堂一样,村里一个家族的人去世后放在一起,很有归属感,祭奠也方便。
“现在村民的丧事都在这里办,除了一些必要的开销,花不了几个钱就能办个体面的仪式。再说村里防火的压力也没有了,也不用一天到晚看坟头了。负担减轻了,大伙都高兴。”王兴贵说。
推行“树葬”护自然
在崖头街道碌对岛村的海边,有一片100多亩的松树林,松涛海浪笼罩着一片安宁。这里是碌对岛村逝者安葬的地方,没有豪华的墓地,没有硕大的墓碑,外观就是一片松林。
这就是碌对岛村大力推崇的“树葬”:不立坟头、不立碑,让去世的乡亲们回归大地,与绿树和大海为伴。凡纪念日和重要节日,村民来这里为亲人送上鲜花、水果,或种植绿植以示哀思。
提起树葬的初衷,碌对岛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宋玉芬说,“树葬既不占用土地,还搞了生态绿化,保护了环境,一举两得。一开始群众不认可,我们红白理事会除了反复做工作外,也给了一定的奖励。”宋玉芬说。为了尊重群众的意愿,推行树葬,不满三年的新坟可以有低矮的坟头,超过三年的才平坟。为了便于逝者亲属辨认,他们在埋葬逝者的位置栽种龙柏等绿植来作记号,平时树林有专人看管和防火。
在满山的坟头与满目苍翠的一派生机之间,村民们慢慢转变思维,现在都十分认可。村民于东民说:“以前农村家里老人去世了,大家认为谁花钱多谁就是孝顺,现在大家都推行树葬,相互攀比的现象没有了,花销就少了。树林就在村南,不用跑到30里外的地方购买公墓,还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荣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荣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