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农民化农民艺术家化 小山村流淌“艺术血液”

大众日报 2020-04-08 09:42 大字

艺术家们正在水缸上作画□ 本报记者 张鹏 杨国胜

4月7日,记者沿石板路走进诸城市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蔡家沟村,一座座平房的墙面上,或“见”农妇弯腰拾穗,或“现”海豚探头水面,或“遇”3D南瓜破墙而出……一幅幅绘画和墙体艺术栩栩如生。路边水缸上戴口罩的小花猫,逼真程度让人啧啧称赞。而这些,只是被艺术改变的小山村之表面。

位于常山东麓的蔡家沟村,因7位艺术家的到来而焕发光彩,这里打造的“蔡家沟艺术试验场”,吸引游人不断。在这里,艺术家在村里做起了村民,村民反而成了“艺术家”,角色互换式的文化振兴,能否激活贫困小山村?

设计改造村里第一个家庭画廊

村里71岁的张泽英家正迎来一场“大改造”,三间熏黑的屋内墙面粉刷一新,屋顶吊起了顶棚,杂乱无章的照片用小相框重新拼接挂在墙上,房间布置平添许多美感。更让张泽英欣喜不已的是,她家原本坍塌的西屋要重新修建,设计成蔡家沟村第一个家庭画廊,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画廊。

为山村里的老人设画廊,这是为何?住进村里的艺术家和当地政府认为这是个很棒的起点。“村里第一个家庭画廊由艺术家设计并出工改造,我们与南湖区各出一部分资金,差不多要花费9万元,把张泽英家打造成一个模板,既可展览,又可创作,这属于家庭艺术计划的一部分。”蔡家沟艺术试验场发起人张同磊告诉记者。

张泽英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她是一名“画家”。以张同磊的眼光评判,“学了两年绘画的张泽英,不是业余水平,临摹和创作都很专业。”

张泽英跟77岁的老伴臧起运一直在村里生活,与大多数留守老人一样,他们逐渐失去劳动能力。山沟里的村子地薄,150户人家常住居民不过半,土地都流转给了发展果园的公司。本想靠着土地租金安度余生,却不曾想艺术家们来了。

2017年底,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与几名返乡本土艺术家达成共识:试用“艺术植入乡村,增值乡村”的方案。当年12月底,联合发起人张同磊率先住进了村里。第二年,在他的牵头带动下,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陆续返回的职业艺术家住在了村里,他们此前分别从事摄影、雕塑、音乐、文学等艺术创作。

禁不住艺术家们的“忽悠”,张泽英和村里的10个老太太开始相信靠画画能赚钱。她们中年龄最大的王茂桂75岁,最小的赵冬梅也有68岁,利用空余时间,在闲置房屋改造成的工作室里学起了画画。

10多个老姐妹平时学画画,艺术家们则用画笔涂鸦墙面。两年过去了,村子里游客多了起来,几个老姐妹的“拙作”多有人问津。“年前我好几幅画被人买了,一幅画卖出二三百元。”张泽英说。

艺术家在村里做“领富人”

今年春节张同磊没有回家过年,年前农历腊月二十五,记者来到他住处时,张同磊告诉记者,他要在这里过“第三个年”。那天,赵冬梅早上包了水饺,她知道张同磊经常不吃早饭,端着水饺就送了过来。艺术家中最年轻的80后夫妻档李飞和王涛,带着孩子在村里过了年。

记者又来到村里时,他们正忙着“画水缸”。从各家各户手里买来的粗陶老水缸,经他们创作,动物、风景、卡通到了水缸上。“如果我们画好水缸,再栽植水莲销售,可增值百倍。”张同磊要用这种形式告诉百姓,老物件一样可以做商品。

“我们要让村民参与进来,带他们从事艺术劳动,培养农民画家、农民工匠,艺术介入乡村是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依靠艺术致富,需要培育起村里的产业链。”张同磊带记者来到百工馆。

百工馆坐落在村子中间,由三间平房改造而成,有展览台,有创作台。馆内黑陶、竹编、织布等摆放整齐。“村里还保留着黑陶的制作技艺,我们会帮助村民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并教他们用自己的手艺赚钱。”张同磊告诉记者,修葺房屋的人都是附近村里的老窑匠,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绝活儿。

20多岁的李明强走出村子后又回来了。张同磊在与学画画的大姐“老袁”聊天时得知,她家孩子在外学习烧陶,还一直没有赚到钱。张同磊说服了“老袁”后,李明强来到了百工馆,他还带来了日本柴烧工艺,打算靠自己的手艺大展拳脚。让艺术家们高兴的是,两年多来,百工馆的能工巧匠已经有了20人,一些老手艺有了传承人。

这里不是公园,有浓厚的生活场景

“新农村建设不能只是一个美丽外表,还要让大家从经济上有获得感。”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党工委书记张茂盛时常会到村里转一转,跟艺术家们交流思想,他希望依托当地的民俗、村居、环境等资源,探索艺术与乡村互哺的新模式。

有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张同磊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村子在经过最终改造后,不是抹去村庄原有的样子,不是让来人把这里当作公园闲逛,而是作为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升级版村庄。我希望城里的人来到村子后,之所以喜欢再来,是因为这里有浓厚的生活场景,他们愿意体验这种生活场景,这才是新农村的魅力所在。”

村里最终确立了改造目标:个性改造、一家一品、修旧复原,还是原来的人家,还是以前的生活。

村民丁金玉说,门前的栅栏、崎岖的小路,在艺术家和村民们的涂鸦之下确实美了很多。让蔡家沟村网格党支部书记丁金坡高兴的是,蔡家沟艺术试验场以文化渗透的方式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文化素养大幅提升,还培育出了乡村旅游文化新业态,致富的血液里有了艺术,村民平均年收入从不足1万元提高到了2万元,贫困户都已脱贫,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

艺术也是生产力,现代艺术的斑斓与石墙灰瓦的古朴,互为意趣。涉农项目、艺术培训、旅游观光、乡村产业正在蔡家沟村逐渐起势。今年3月份揭晓的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蔡家沟,开启一场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的试验”榜上有名。

新闻推荐

诸城今年将新建五处笼式足球场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诸城市教体局了解到,诸城市今年将规划建设潍河水上公园、枳沟镇便民服务中心广场、皇华镇皇华店...

诸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诸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