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下储人才 为国家图富强

济南日报 2018-04-23 09:07 大字

——烛照百年的济宁一中文化圣火

济宁一中副校长徐登利

济宁一中的精神文化是一部书,陶冶一代又一代一中人的心灵;济宁一中的精神文化是一面旗,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一中人的追求;济宁一中的精神文化是无穷的力量,衍生出百年一中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她诞生于国家变革风起云涌之际,根植于孔孟之乡,屹立于运河之畔。从1902年济宁直隶州官立中学堂的创办到今天,已走过了116年的光辉历程。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培育了大批卓越人才,同时,也铸就了其独特的精神文化。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

一中文化初步奠基(1902~1912)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要求各地设立新式中小学堂。1902年,济宁直隶州知州李恩祥在原来的“驻济宁山东省运河兵备道署”创办直隶州中学堂,由傅承勤为首任学堂监督,是为济宁一中的肇始。

济宁中学堂初创于民族危难空前加剧、社会发展新旧交替之际,办学之初即树立“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理念,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宗旨,共开设修身、讲经读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12门新学课程。

1909年(宣统元年),学堂分为文、实两科,文科以讲经读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以修身、算学、博物、理化、法制理财、图画、体操为通习课程;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以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理财、体操为通习课程。

济宁直隶州中学堂以“新”著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先,学堂是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她一方面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的精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又把一系列新的充满时代特色课程引进教学。它的创办,成为济宁教育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济宁的新式教育在此起步。

其次,学堂在继承传统教育思想的同时又进行了时代创新。学堂注重分科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实用人才,从而使学生在知识构成各有侧重,毕业后从事各项工作或升入高等学堂均有根底,这与传统的以科举为目的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区别。

第三,学堂确立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道德的培养,注重学生健康体格的养成,其办学充满着人文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学堂创建之初就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课程开设走在了时代前沿,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子,如王文会(济宁第一任劝学所所长)、周兆珩(抗战前曾任山东诸城县法院院长)、杨经元(曾长期担任金乡一中校长)等,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成就斐然。

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

一中文化初成体系(1912~1937)

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虽然政局动荡不安,学校名称也历经了“济宁中学校”、“山东省第十二中学”、“山东省立第七中学”、“山东省立济宁初级中学”等一系列的演变,但诸位师长坚守初心,以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重,辛勤耕耘,励精图治;广大学子身怀救国救民的赤诚之心,努力学习,发奋图强,滋养道德,养成学问。

这一时期,学校获得较大发展,学校文化初成系统,主要体现在:

(一)办学宗旨进一步明确

民国初期,学校以蔡元培提出的“军国民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办学宗旨,立足于为解除国家灾难,复兴中华民族,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丰富文化知识的优秀人才。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学校逐渐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培养进步人才、培养时代先锋的重要基地。“山东省立第七中学”首任校长孔令灿先生提出以“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作为学校的校训,它不仅为学校师生提出了基本的行为规范,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济宁一中永远的精神财富。

(二)教风学风得以养成

1914年,校长孔令灿先生曾在开学典礼上寄语师生:“师长当明自身之地位,诸生当明自身之地位,感情自厚,事半功倍。同学相处要注意正义之联合,勿徒为感情之吸引。学校为学生道德学问体格养成之所,藏修息游,而将来事业之成就导源于斯。诸生善自为谋,其期许与希望当与师长同。”孔先生的寄语浓缩了学校校风和学风的精华,道出了学校文化的真谛。省立七中时期,学校拥有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教员,中等院校、高等院校毕业的约占百分之七十,其中多数为山东优级师范选科毕业,他们接受了孙中山、蔡元培等人新的教育思想,热心学校的教育事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学问精湛,态度认真,关爱学生,身体力行;广大学子尊师重学,潜心学问,学有所成;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培养了大批社会栋梁之材,社会评价甚高。

(三)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1.管理机制规范有序,学校活动丰富多彩。校长孔令灿先生和学监李子善、王敬之共同商定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教员和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圣谕广训》,制定《学生品行功课考验章程》考核学生言行;教室内张贴课堂规则,要求学生安静听讲,认真学习;规定学生在正式场合必须着校服,上课期间不能任意出入校门。有请假者,须经训育主任批准持牌出门,回校时将牌交回销假。每周一次的学校集会,由校长主持并讲话,总结一周情况,或表扬或批评,提出行事规范及要求,以加强思想教育。

在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秩序的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拓宽渠道。

据《省立七中小史》记载,1915年,学校组织建立了“学生游艺会”,下设六部:文艺部、演说部、美术部、运动部、编辑部和经理部。每部设主干事一人,干事二人,由教员担任监理员。“游艺会”细则的制定、职员的选举、会务的处理,均有学生自行负责。“学生游艺部”先后组织了“德行励进会”和“毕业送别会”,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画展览、演说辩论、筹募资金等活动。

2.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课程设置不断更新。校长孔令灿先生是蔡元培新教育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带领全体教员,深入研究,不断更新课程设置,相继增设了修身、手工、乐歌、公民、卫生国语、体育、音乐等新课程。1914年,学校开始招收女生,又为女生增设了家事、园艺、缝纫等课程。教学重文史,重实践。如语文课增加了新文学的内容,经常选讲当时著名的文学作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理化教学注重实验演示,生物教学注重使用标本,课堂引入动物解剖等,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3.积极投身社会革命,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创建之初,学校就确立了“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在当时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坚守爱国主义、拥护革新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山东省立七中的学子们立即投入到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浪潮中去,揭开了济宁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学校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广大师生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挺身而出,以身许国,为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时的校歌就足以表达学校师生们的爱国报国之志。

维我七中,建设在山东的济宁。青年学子,济济一堂,道合志亦同。负起救国的使命,充当革命的先锋;树立个人的言行,做国家的栋梁。抵抗列强的侵略,战胜那恶劣的环境,来光大我们的七中。

先进的教学理念,严格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教风学风,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校取得巨大的办学成就奠定了基础。在1933年夏山东省毕业会考中,山东省济宁初级中学88名毕业生,及格者83人,成绩名列全省第四。在以后的历届毕业会考中,济宁初级中学的成绩在全省都名列前茅。当时,学校秩序良好,教风谨严,学子勤奋,口碑甚佳,声名远播,已经成为济宁乃至山东省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吸引了鲁南、苏北十数县的大批学子前来学习,众多才俊群集于此。可谓群星璀璨、光彩闪耀。萧一山、屈万里、董渭川、董小吾、孔祥林、彭畏三、张天刍均在此潜心苦读,精研学问,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清史专家、国学大师、教育专家、艺术家等,堪称学生楷模。

1914年山东省立七中成立时的四班同学编写了《班史》,记载了“本班大事记”、“年功课表”、“教师职员履历表”、“学生游艺会略史”等内容,1918年毕业时印刷成书,由当时的山东省教育督监陈名豫题写书名。现珍藏在济宁市档案局,是研究当时教育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直面险恶环境,坚持教书育人

学校文化在困境中延续(1937~1949)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济宁沦陷期间,学校爱国师生在办学条件极其艰难、办学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怀着拳拳报国之心,忍辱负重,坚持办学,从未间断。师生自觉抵制奴化教育,通过课堂渗透民族意识。校长陈鹤泉因为日本占领当局强迫学校增开日语课愤而辞职。进步学生组织“鹏程剧社”,宣传进步思想,组织爱国青年,输送到解放区去充实抗战力量。这一时期,学校不少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辗转到解放区或国统区参加抗日活动。

从抗战结束到1948年,由于受到战乱的影响,学校办学环境受到较大冲击。但是,即使环境恶劣,学校老师们依然坚守教书育人,延续薪火。没有教材,就自己动手编写。美术教师刘枕青自己编写讲义,并将自己在1936年编写出版的《漫画概论》翻印,用作教材。

当时,学校非常注重国家民族形势教育,校领导向师生宣讲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问题、重庆谈判和“三人小组”的停战调处问题,引导师生认识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在群众运动及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接受锻炼。

这个时期,虽然处于国家动荡、民族危难的困境中,但是,学校广大师生始终怀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对教育信念的坚守,才使得学校发展没有中断,学校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培养出了包括人民艺术家乔羽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学校文化的丰富发展(1949-2000)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党和政府的指示,学校分为济宁一中、济宁二中两部分办学。济宁一中、济宁二中均是济宁教育的领航者,都是鲁西南教育界闪光的明珠。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人民教育制度的确立,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学校进入了一个快速的转型、发展和完善期。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健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鲁西南各县,乃至苏北丰县、沛县、铜山等地的许多学生争相报考入学。济宁一中、济宁二中声名远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即使在“文革”时期,学校教育受到“左”倾错误的冲击,但广大教职员工仍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改革开放后,学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以下为学校培养的部分学生。李成年,副军职少将,195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孔令圻,物理学家,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杨仁中,中国人工喉之父,1957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张德广,著名外交家,曾任外交部副部长,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秦亚青,外交学院党委书记,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山东师范大学;邱亚夫,知名企业家,毕业于东华大学,第十、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来鲁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李挺,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1980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

大批优秀学生从学校受到百年文化的滋养,成为有用之材,走向各行各业,这既是学校百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彰显,也是百年文化焕发的勃勃生机。

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使之拥有一个智慧人生

学校文化的创新完善(2000年至今)

百年文化,力量巨大。在历史的文化河流中,适时地注入时代活水,让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融汇,形成一种更先进的文化,凝聚一种更为坚定的力量,呈现一种更为绚丽的色彩,也将116岁的济宁一中,托起于济宁教育之巅。

这所百年老校1902年建校,1951年分为山东省济宁第一中学和山东省济宁第二中学,2000年又合并为新的“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全体一中人,把学校积淀的百年优秀文化视为历史的馈赠,作为最重要精神的支撑,在用心呵护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完善,适时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之拥有一个智慧人生”的办学理念,让百年老校焕发新的时代华彩。

学校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第一要素”。充分重视资深教师及学科专家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发挥中年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深入研究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律,拟订学校师资发展战略,规范各层次师资培训活动,整合师资培训内容,走出去,引进来,努力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打造出了一支教学骨干核心团队。

学校坚持把富有活力的班主任团队作为最宝贵的财富。注重发挥班主任管理和班级建设的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培养和提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班级管理的艺术和水平。百年一中一向有“传帮带”的传统,以老促新,重在培养年轻、优秀、骨干、特色班主任。以老班主任的高尚师德、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来感染年轻班主任,用年轻班主任的大胆开拓进取精神来激发老班主任,促使老少共进。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对班主任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完善优秀班主任评选制度。

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2014年10月,学校确定了从学科建设出发,推进课程校本化,实现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现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机器人课程已经成为济宁市乃至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的示范性学科,引领全市乃至全省学科教学的发展。

正是拥有了这种深厚而先进的学校文化,才吸引众多英才而聚之,成就一批一批优秀学子振翅高飞。2000年至今,已有76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自2010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高考重点本科录取人数连年攀升10%,本科录取率接近80%,牢牢位居全市第一的位置。每年都有100多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浙大、港大、复旦等知名高校;有300至500名学生在各级各类奥赛、竞赛、科技发明、音乐、美术、书画、摄影、体育比赛中获奖,也因此获得很多知名高校自主招生加分资格,因获得自主招生加分录取的学生人数连续6年进入全国同级同类高中前一百名。2016年位居全国第14位,其中,史昊宇同学获得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高校的自主招生20分加分认定,胡瑞林、张琢琪、冯礼群、刘啸宇、陈彦茹等共计11人次获得北大清华自主招生资格或领军、博雅计划入围。曹天歌、刘书晗专业课入围清华美院。王金宁、宫宇翔入围中央美院。北大清华认定的山东名校共28所,济宁市仅济宁一中上榜。2017年高校自主招生有78人次获得加分资格。田鸿韬同学获得北京大学博雅计划降30分和自主招生自招线515分录取的优惠条件。林沐阳综合素质评价降20分,被浙江大学录取,陈腾飞、宋昱佳获自招线优惠分别被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录取。同时,每年也有很多学生考入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空军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知名艺术院校和军事公安院校,还有众多学生被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哈弗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国际知名学校录取。2017年高考,我校学生田鸿韬以704分成绩成为济宁市理科状元,山东省第6名;董文琪以700分的成绩名列全市第2名,全省第12名;济宁一中也是山东省唯一一所有2个700分以上学生的学校。2017届4班学生杨鹏以优异成绩于2016年被中科大少年班(创新试点班)录取。

回顾百年老校的发展历史,办学宗旨从创建之初的“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到发展中的“军国民主义”、“实用主义”和“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再到新世纪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之拥有一个智慧人生”。学校文化之源所以能穿越时空流动起来,并在今天变得美丽多姿,究其历史原因,就在于学校自创办初期,一中人就奠定了一种淡定从容、宽厚大气的品格;在于学校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密切相连;在于一代代一中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教育的坚守和执着。

正是拥有这种文化信仰和文化自觉,济宁一中的老师遵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从教之道,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心态,得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的愉悦。济宁一中的学生以“见贤思齐”的追求,“吾日三省吾身”的做人之道,在“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体验中享受快乐学习的乐趣。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已经开始,百年一中正扬帆再起航,秉承百年名校优良传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继续走好内涵提升和外延发展并重的办学之路,形成特色,创立品牌,真正把学校建成省内领先、人民满意的优质名校,努力争创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中学。

对于每个初中毕业的学子而言,面对这所著名的中学,我想没有几个人不心向往之。亲爱的同学们,到这所百年名校与以人民艺术家乔羽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优秀学子作校友吧!与杰出校友近距离接触,可以通过校友的人格魅力、真知灼见,成功人生,培养你们主动学习和成才的愿望,促使你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新闻推荐

龙都街道优质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张鹏本报通讯员徐桂军诸城龙都街道坚持把大项目建设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抓手,深入开展“大项目突破年”和项目建设春季“百日会战”活动,着力引进一批...

诸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诸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