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上楼”,乡村从平面变立体,农民成市民,这不仅仅是居住形态和身份的变化,转型带来新问题。屯西有把开锁“金钥匙”:社区管理“需温情引导”,“得激发最大多数的正

大众日报 2020-01-17 09:38 大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屯西村的“车头”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他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摸索出了一套阳光改造、规范管理、精准服务、经营村庄的“金钥匙”,屯西村变成一个美丽文明、生态宜居的城市新社区。图为葛茂学在介绍屯西村2020年的新规划。王兰星老人在朗读自己写的打油诗。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只争朝夕 不负韶华·汗水浇灌2020

□ 本报记者 卢昱 杨国胜本报通讯员 赵德彦

编者按

时光的指针已摆动到2020年。回望昨日,在奔跑中我们收获满满;展望新年,追梦的步履更加笃定,更加坚实。2020年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勇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万众一心加油干,汗水浇沃土,金灿灿的硕果就在前边!

寿光城东,弥河畔,是洛城街道屯西村。在这里,看不到一间砖瓦平房,24栋楼房拔地而起。虽是深冬,绿意不浅。在新社区中,记者随意走访几户人家,室内温暖如春,乡亲们喜上眉梢。

从低矮的农村平房到小区楼房,居住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乡亲们感触颇深。而屯西新社区与城市和谐共生,互动前行,让乡亲们享受更多美好……这一切,是村“两委”和乡亲们共同奋斗的结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屯西村的“车头”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他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摸索出了一套阳光改造、规范管理、精准服务、经营村庄的“金钥匙”,把屯西村变成一个美丽文明、生态宜居的城市新社区。每年,有上百拨儿团体前来取经,将屯西经验带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

建新村是硬仗,村民满意,

“我的楼层和书记家的一样”

在葛茂学眼里,村庄的改变是一点一滴来的,合无数一点一滴以成一桩事业的系统。

2012年,随着寿光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东城新区”的战略部署,屯西村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与开发商、物业公司、职能部门、党员群众等各方面的关系。村党支部牢牢把住“方向盘”,无论是实施社区改造,还是成立物业公司,或外出租地建棚,党支部都全程介入、把关引导。

屯西村的治理,离不开高素质、硬作风的村领导班子。在拆迁改造中,葛茂学第一个拆房。村“两委”实行改造政策、拆迁标准、改造流程、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五统一”,任何人都不开口子、不搞特殊、不讲条件。对群众关心的房屋丈量评估工作,全部交由具有专业资质的评估公司统一操作、集中进行,村干部不干涉、不掺和,避免了村干部厚此薄彼、户与户互相攀比的问题。

为了加强党员凝聚力,葛茂学公布屯西村党员自律公约,突出“带头”二字。在社区内,记者看到了党员自律公约展示台,每个党员照片下方附带二维码。随机扫描一个,里面有该党员开会、党费缴纳、积分制管理等情况。

群众利益无小事,越是细致的地方,越能造成广泛的影响。“村‘两委’成员分工负责,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经过10轮入户走访、8次问卷调查,共征集14大项176条意见。我和其他村干部,利用三个晚上与大家面对面逐条答复反馈,对其中15条合理意见全部吸收采纳。”葛茂学说。在屯西村的村史馆中,当年拆迁征求意见时的原始资料被分门别类,一一展陈。楼房户型模型,也被摆在展板下面。

公开,是得民心的第一步。从改造方案的制订、建筑材料的选择,到工程质量的监督、楼栋楼层的分配,村“两委”都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每20户推选一名村民代表,全村共48名。针对群众关心的建筑质量问题,他们白天黑夜倒班盯靠在工地,对施工进料全程监督,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对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村‘两委’把决策权交给群众,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实名票决。”葛茂学被乡亲们感动着,“新村建设监督小组的乡亲们,用自己的辛劳、汗水、执着,守护着新村建设的每一道防线。”

在老年活动中心,记者见到了监理日志的主笔之一、68岁的村民王兰星。“当时,我们的日志在报纸上还连载了,标题是《为了美好的明天》,现在想想就是为了追梦。我们主要写村委是怎么没白没黑地干活的。还有群众代表、街道办的领导都出力,天天在这里盯着,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王兰星说。

新房回迁时,村“两委”先后组织群众三次抓阄。“分房子分三步,先抓顺序阄,再抓单元阄,再抓到户。我一抓,就抓到三楼。”葛茂学说。“房子孬好都是自己抓的,我的楼层和书记家的一样。”村民付祥明说,虽然是三楼,一二楼是底商,但住起来也很满意。

“社区管理得激发最大多数的

正能量”

分完房,乡村的形态从平面到立体,百姓从农民到市民,这不仅是居住形态和身份称呼的变化,更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新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分房之前,我们就考虑过怎么管理社区。村‘两委’早就着手修订村规民约,对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楼道管理等进行了规范,细化到每个行为,具体到每件小事。”葛茂学说。

2015年交付钥匙时,村民还同步领到了《屯西社区村规民约》和《屯西社区物业管理制度》。刚开始一些村民不习惯、不在意。村“两委”坚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在车辆乱停乱放问题上,村民王兆富第一个踩“红线”。他与葛茂学是同学,便想通融一下。葛茂学说:如果给你开了口子,以后还怎么管理?最后,王兆富主动认缴了罚款。现在,很少再发生停车占道问题。

为实现社区高效规范运行,村“两委”牵头成立了物业公司,对社区内群众的顾虑,逐一解决。针对安全问题,在社区里安装了486个摄像头,设置了电子防盗围墙和巡更系统,保安每2小时巡逻一次,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安全隐患。针对社区内电动三轮车上楼充电不方便的问题,在停车棚统一安装了充电盒,实行一户一表,既为群众充电提供了便利,又消除了从楼上顺线充电的安全隐患。

在葛茂学看来,社区管理不能单纯靠处罚,也需温情引导。从2016年开始,村里每季度从41个楼道中评选表彰30个“红旗楼道”,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纳入“一票否决”事项。“我们还从963户中评选500个文明户,聘请第三方机构,实地查看。村里也是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奖励,通过表彰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了户户讲文明、人人守规矩的风尚。”葛茂学说。

“社区管理得激发最大多数的正能量。评少数几个典型,好像大伙儿做得不好,反而让典型显得‘另类’和‘孤立’。只要都好,就要多评,这样正能量才能压过负能量!”葛茂学的“差异化管理”立竿见影。刚开始个别群众为了走近道踩踏草坪等,开展评选表彰后楼道之间互相竞争,谁也不想在小区里“垫底”,谁也不愿给楼道“抹黑”,大家相互提醒监督,有效激发了自律意识,问题很快得到整改。

“我闲着没事儿,就看监控,跟看电视一样,每天都有很多好人好事儿上演,很有意思。刚搬进小区时,村里还设立了调解中心,处理乡亲们的矛盾。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乡亲们基本没啥纠纷了,调解中心形同虚设。”担任村中警务助理的村民葛本道说。

葛茂学认为,群众工作要认真、细致,做事务求彻底,尽善尽美。他看到社区净水器少,村民打水需要走一段路,若遇下雨下雪更不方便,最终净水设备安到了每栋楼单元门口;社区规划注重了景观设计,但没有考虑居民出入便利问题,有村民向他提建议,可以在草坪上铺设地面砖,很快这项建议被付诸行动……在屯西,村民享受的是“个性化”服务。

从拆迁、分房,到管理、服务,葛茂学通过乡村治理共商共信,构建党群干群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重塑屯西村村民对乡村、乡土文化的归属感。

“钱生钱”,

流动资金变固定资产

屯西村改造后留下9万平方米的沿街房和近2亿元资金。这些集体资产如何运营管理,才能实现保值增值、持续发展?葛茂学认为:把家底摸清,把资源经营好,才能让村集体收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社区改造完成后,葛茂学发现,沿街房普遍存在人气不足、招租困难的问题。同时,村里每年给群众发放福利,群众不大领情。原因在于福利多是发放实物,人口多的家庭分得多,存放比较麻烦;而且群众对采购物资的村干部存在猜忌,做好事反而成了负担。

对此,村里决定把两个问题打包解决,将肉奶蛋油变成福利票据,群众在沿街商铺吃饭、购物、理发时都能使用,商家每双月23日拿着票据到村里兑付现金。同时,村里规定,发放的票据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完,过期作废。这样,就使票据流通了起来,既满足了群众需求,又刺激了商铺消费,目前93%的沿街商铺被抢租一空,其中80%是外来户租用。

沿街房租是分配了,社区改造后剩下的钱怎么办?存在银行利息太低,群众又惦记着分光吃净。如果均分到户,以后社区拿什么维持运转?群众花光了再来找村里怎么办?社区改造后“一夜暴富”又“一夜返贫”的前车之鉴不是没有。

为避免类似情形发生,一向温和的葛茂学不惜撂下“狠话”:“只要我干一天,钱就不能分!”村里坚持把剩余资金当作本金“封闭运作”,用“钱生钱”的利息维持社区运转、发放群众福利。

当得知现代中学准备扩招后,村“两委”抢抓机遇,积极对接,投资2.2亿元建设了占地202亩的屯田学校,出租给现代中学,年租金1300万元。这样,把流动资金变成了固定资产,既有稳定收入,还能持续增值。

“2016年建学校,书记领着俺们干。他干起工作,真是拼命三郎。我们三个监理都被累得住了院。他累了,就把腿搭在指挥部的长椅上歇歇。当时工期太紧了,9月1号交不上,就得耽误一年,损失的是村集体的收入。当时盖学校花了2.2亿元,现在各种成本增加,学校这块儿不动产差不多翻番了。”王兰星说,“我发现葛书记有个特点:一给老百姓办了好事,就跟小孩儿似的,高兴得不得了!”

社区改造后,村民们陆续转行:有的做买卖,有的跑运输,有的在社区物业或附近园区打工,也有部分群众别无他技,想继续种植大棚。然而,村里已没有土地,群众独自外出租地建棚存在合同风险,水电配套也不齐全。

本着“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的理念,村“两委”牵头,在组织群众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与50里外的化龙镇“公对公”签订协议,承包400亩土地,承包期20年,由村民投资建设了38个高标准大棚,每个大棚投资30余万元,村里出资配套了水电井路等基础设施。

现在,这些群众白天到棚里劳作,晚上回楼上休息。新建的大棚一年半就能收回全部投资,屯西村在寿光率先蹚出了一条技术与土地互补的“飞地经济”模式。

“乡亲们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抓住什么”

村集体收入增值了,村里各项事业有了源头活水。这钱该怎么花?葛茂学说,“乡亲们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为满足社区转型后群众需求,村里投资15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3100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套设置了“一厅两室四区”,为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一厅”即服务大厅,设民政社保、物业服务等10个窗口。同时,吸纳金融、通信、快递等社会化服务入驻。“两室”即卫生室和警务室,配备医务人员7名、社区民警2名。“四区”即根据不同服务群体,划分为党员活动区、青年创业区、儿童服务区、老人娱乐区。

在青年创业区,记者看到不同类型的孵化项目。在社区少年宫和四点半学校,记者看到美术工坊、国学讲堂、音乐之家等设置,为附近5个村的300多名学生提供公益服务。工作日下午5点以后及周末时间,这里就是孩子们的乐园。

党群服务中心投用后,群众办事方便了,可休闲娱乐没有去处,特别是白天年轻人上班、孩子们上学,老年人自己在家感到无聊。最初党群服务中心也配套了棋牌室、书画室等,但老人们总觉得村“两委”在此办公,有拘束感。

为此,村里将部分闲置的二层沿街房,改建成12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配备了棋牌室、台球桌、健身房、电影院、开放书架和老年餐厅等。老年人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灵活组合、自由搭配:既可以健完身休息时,随手拿本书读读;也可以打完牌,吃过午饭再回去;还可以打打台球,再去看场电影……中心一经投用,就人气爆棚,深受群众欢迎。

走进老年活动中心,就听到孔德平老人在弹电子琴。“俺这个年龄的,根本没想到有今天。当初改造的时候,不同意的多是老年人,现在最满意的也是老年人。现在不愁吃穿,自己身体好好的,闲了就来练练。”老人笑着说。

近年来,村里很多乡亲爱上了跳广场舞。在距离交房还有四个月时,葛茂学发现,原本规划的小区地上广场,可能会因跳舞音乐噪音扰民,社区周围又没有大的活动场所。于是,村里投资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地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显示屏和储物柜,晚上群众可以来跳广场舞。

“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动静再大,地上也听不见。”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李凤莲介绍道,活动中心还配备了乒乓球桌、儿童滑梯等设施,大人小孩都可来运动健身。“我们还配备了整体厨房、30套桌椅和锅碗瓢盆,群众家里有喜事宴请可以免费使用。村里还在此举办文化艺术节、重阳节老人聚餐等活动。一个活动中心,发挥多种用途,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葛茂学说。

“屯西能取得今天的业绩,主要是以集体土地资源为基础获得的,它属于每位村民。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回馈给每位村民,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体现公平共享。”葛茂学说。

“怎样让老百姓的福利待遇稳步递增,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事儿。”葛茂学说,“2020年,我们准备和北京的大风车团队合作,办一个幼儿园;还准备投资1200万元,建一个4000平方米的汉字文化研学基地”。

新闻推荐

小清河复航工程潍坊段开工

项目工期三年,建成后将有效减轻路运压力小清河复航的动向,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1月12日上午,小清河复航工程潍坊段...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