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胜景背后,科技如何发力 山东坚持不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本报记者杨学莹 石如宽
◆农业,很大程度上仍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研究表明,对山东省农作物单产影响最大的灾害是旱灾、洪涝、风雹灾害。
丰收胜景的背后,是山东省坚持不懈地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努力。
专家,是地头的依靠
9月23日一早,在寿光市稻田镇阁后张村,菜农李贵明照常来拱棚打理黄瓜。这茬黄瓜是水灾后补栽的,已经长了20多天,长势旺盛,马上就要吊蔓了。
李贵明在阁后张村租了3个大棚和1个拱棚。大棚在水灾中坍塌了,拱棚保住了。他按照抗灾救灾蔬菜技术服务队专家朱振华的建议,将拱棚晾晒了5天,把残株全部清除,对土壤消毒后,种了黄瓜。“专家说,过水后棚内病原菌增多,易发生土传病害,要多施微生物肥。待开始坐瓜,再冲一次肥。我都是照专家说的做,这茬黄瓜产量和品质都差不了!”他说。
潍坊市农科院特聘专家、昌乐县红河镇农学博士工作站农技专家张培,至今一直保持着救灾初期的节奏,每天开车跑100多公里、六七个村。该镇农民主要种植大姜、花生、大蒜,水灾发生后,他立即走村入户指导农民抢收,帮农民挽回损失3000多万元。现在,眼看着天就要凉了,他指导农民抢种,种上菠菜、茼蒿、香菜等蔬菜,好赶在下霜之前收一茬。
“这茬菜得长35天,必须争分夺秒,不能卡在最后一公里。”张培说。他有23个微信群,有镇村干部的、有各村的,也有种植户的,他每天在群里发布指导意见。担心有的村传达不下去,或农民不会操作,他坚持天天下村。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研究员高中强是省灾后重建前线工作组农业生产专家组组长,一直在潍坊等地指导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记者获悉,仅寿光一市,灾后有各级农业专家近百人,到当地的80多个村2000多个受灾大棚进行指导,通过多种方式累计服务群众5万多人次。
高中强说,眼下,农业、水利、规划等多学科专家一起,正帮助灾区开展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当地也将灾后重建视为农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吸取本次水灾中不少田间排涝沟渠被堵塞占用、影响排水的教训,他建议,新建园区要将水电路渠、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与大棚建造同等重视起来。特别是灌排设施,应跨区域统一规划、形成网络。同时,对棚型结构进行改造升级,使其标准化、规范化,并推广高垄栽培、植物补光等更利于抗灾减灾的先进技术。
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这次“温比亚”水灾,导致全省1324.5万亩各类农作物受灾,31.8万个蔬菜大棚不同程度损毁。灾后,省农业厅派出4个专家指导组实地指导生产自救,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技术指导体系,各级派出农技专家分片包干开展技术指导,实现了农业技术指导服务无死角、全覆盖。
固本强基持久用力
9月22日,寿光市稻田镇308国道两侧,挖土机轰鸣作业,挖出深深的水沟。这是稻田镇正在建设的排涝骨干工程,将建设“三横三纵”共6条骨干排水沟,总工程长83公里。稻田镇人大主席隋爱明说,为系统解决大田排水难题,寿光市规划了排涝骨干工程,可让6万亩农田顺畅排水。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的命脉,是抗旱防汛最终的依托。数据显示,目前山东省共建成各类水库6424座,总库容219.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3.5亿立方米。山东省规划到2020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6。
夯实社会力量,也是固本强基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旱涝,病虫害也是农业常见灾害,山东省植保总站副站长王同伟告诉记者,山东省除了政府开展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等统防统治项目,从2008年开始,持续开展“农业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建设”,省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有实力的社会服务组织提高装备水平。这种“寓兵于农”的做法收效明显。
省供销社是山东省农资市场占有率70%、托管土地超3000万亩的全省最大的为农服务组织。省供销社监事会主任许广民告诉记者,供销社系统目前在全省基层已建和在建1300多家为农服务中心,平原地区服务半径3公里、服务3-5万亩耕地;山区服务半径6公里,服务10-12万亩耕地。为农服务中心配有无人机等植保设备。目前,全省供销社拥有大小飞机907架。计划到2022年,实现为农服务中心半径3公里服务圈(山区为半径6公里)的全省全覆盖。
有了这样的“3公里服务圈”,大灾当头,社会力量就能及时扑上去,发挥作用。条锈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易导致大规模绝产,发现一个病叶就要报告。去年,山东省爆发199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小麦条锈病,102个县(市、区)的3190多万亩农田受灾。全省出动施药机械119.3万台(架),累计防治8208万亩次,其中供销社出动飞机550架、整合社会高杆自走式喷雾器、电动喷雾器、雾炮、药泵等设备3.6万台次,执行1100万亩统防任务。由于防控及时,人员、设备、物资充足,1个月下来,全省条锈病“阻击战”取得全面胜利,未对小麦单产造成大的影响;条锈病发生面积与1990年相当,造成的损失只是1990年的1/20。
调动社会资源应急也是一个办法。去年小麦条锈病发现以后,除了各级政府投入,省农业厅协调中国人保山东分公司等8家农业保险承保机构提前介入,变灾后理赔为提早预防,共出资4500万元购买药剂分发各地。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减少了损失,也助力了应急防治。
科技抗灾多措并举
防灾减灾分为防、抗、避、减、救等环节,灾害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一环。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目前,山东省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已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重大气象灾害之前,气象部门向农业部门推送重要天气预报;每10天推送一期气象旬报,每月推送一期气象月报,每个季节提供气候影响评价;每3个月进行一次未来3个月的气候预测。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旱情分布等。这些信息,农业部门再配以技术措施下发至市县。
在病虫害防治上,山东省正在尝试用智能化手段强化监测预警。王同伟介绍,山东省正在进行“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能力建设”工程,省财政从2017年起,每年投入1800万元,已在长清、邹平、寒亭等近80个县(市、区),每县建起了1个智能化监测点,配备智能化诱虫灯、孢子捕捉仪、小气候观测仪等监测设备,自动计算虫量、病菌量和风雨地温等田间小气候。明年底,将实现监测点在全省100多个农业县区的全覆盖,数据实时传输至省平台进行分析预判,可以有效解决以往病虫测报、传输慢、不标准、“信息孤岛”等问题。这样,农业技术人员就有了在田间的“千里眼”和“听诊器”。
在山东省,越来越多的科研聚焦在农业抗灾避灾上面。比如抗逆品种的培育与应用,“济麦22”的培育者、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刘建军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培育的抗旱节水新品种“济麦262”,不用浇水,靠自然降水也能长到亩产400来公斤。“鲁原502”的培育者、省农科院农产品所研究员李新华告诉记者,针对秸秆还田后的菌源增多问题,他们正在选育抗茎基腐病的小麦新品种。
李新华说,除了育种,科学的种植栽培方法也很关键。比如本来种小麦每亩用8-9斤种子就够了,秸秆还田情况下顶多用15斤,而有的农民用到30-40斤。种得太密,个体发育不良,抗灾能力就会减弱。他说,经过专家们多年研究,目前防灾增产适用技术也有不少,需要向农民多加推广。
新闻推荐
渤海走廊的烽火记忆王继颜1925年3月出生于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大家洼街道筏子口村,少时上学约两年,辍学后在家务农。...
寿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