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行来自好家风
本报通讯员王朋
“谁没个难处呢?能帮人一把就帮一把。”在寿光市区工作的周明欣时常记起母亲说过的话。
周明欣说起多年前的一个事:1982年初冬的一个早上,一个衣着单薄的浙江女子,到村里挨家挨户卖蚊帐。“大妹子,先不看蚊帐。我们这边也没有卖饭的,你要是不嫌弃,就在我家喝点稀饭吧。”说着,周明欣的母亲就给她盛了一碗。接过稀饭和咸菜,女子吃了起来。吃完饭,那个女子要留下一顶蚊帐。周明欣的母亲说:“你也挺不容易的,我家现在也没钱,不能买你的蚊帐帮你的忙了,哪能再白要你的蚊帐呢。”
周明欣说,正是因为这些善良的小事传递出点点滴滴的正能量,才汇聚成了农村淳朴的社会风气。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对社会的道德承诺。”寿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世俊说,实践证明,优秀家训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传承家训,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好办法。
7岁偷个枣,古稀还记得
今年72岁的陈冠经还记得小时候偷枣的事。
趁邻居不在家,7岁的陈冠经爬到墙头上摘了几颗小枣。还没吃就被父亲发现了。父亲教育他,咱家不富裕,但宁肯饿死也不能偷盗,并命令他立刻给邻居赔礼道歉。
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生活困难时期,陈冠经的父亲在生产队喂牲口,掌管着大豆、地瓜干儿、豆饼等。尽管陈家粮食奇缺,一家人常饿得身上浮肿,但父亲从不往家拿一颗豆、一粒米。
“父亲教导我不求荣华富贵,但做事一定要问心无愧。”陈冠经说。
依此,陈冠经总结了家训:注重言传身教,禁绝棍棒粗暴;宁愿饿死,不偷不盗;不论富裕或贫困,都要感恩尽孝。
陈冠经没挨过父亲的打,也从未打过三个儿子。大儿子小时候夏天经常到附近的湾里下水,换了别人家少不得挨一顿打。陈冠经把儿子喊回家后,等自己火气慢慢压下去,再给儿子讲下水的危险。
如今,陈冠经的大儿子在潍坊学院当教师,二儿子在电化公司上班,三儿子在田柳一中工作。陈冠经说,虽然孩子的工作都很平凡,但凭本事吃饭,走的都是正道儿,这就行了。
一技之长好立身
黄中堂和妻子刘彩华都是寿光市跨世纪人才,儿子以优异成绩考上军校,现在是一名军官。很多人向黄中堂打听“你家咋这么好”的秘诀,黄中堂认为,好家风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良好品格。
黄中堂的父亲黄荣明,培育出了大棚葡萄,创造了多项纪录,被誉为“大棚葡萄状元”。黄荣明时常告诫子女,做人要精通一门技术。
“人要懂得感恩”,也是父亲经常对黄中堂说的话。黄中堂十几岁时,母亲生病住院,父亲陪床多天,黄中堂在家照顾着两个年幼的妹妹。为填饱肚子,黄中堂推着车子到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寻找野菜时饿晕了。一位老人给了他一些吃的,并推着车子把黄中堂送回了家。父亲知道这件事后,叮嘱黄中堂一定要记得老人的大恩大德,将来有一天要去报恩。后来,黄中堂多次去寻找那位老人,尽管没找到,但这份恩情他从未忘记。
现在,黄中堂是寿光第五人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获得“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刘彩华是现代中学教师,被评为第一批潍坊市教学能手。
黄荣明临终前嘱咐家人,要踏实做人。为了将好家风延续下来,黄中堂将家训总结成了“三字经”:尊圣贤,尚儒文;远权贵,近乡邻;勤兴家,俭积银;泯怨仇,定记恩;富不骄,耐清贫;碗外食,勿动心;取有道,散有根;先国家,后私人;义当头,崇诚信;孝长辈,礼子孙;品行端,举止稳;无妄言,句句真。
婆婆担当媳妇效仿
营里镇东北河村的吴培珍是附近村庄有名的好媳妇、好婆婆。
1969年,24岁的吴培珍嫁给了丁效明。公公早年去世,婆婆丁王氏一人拉扯这个家。丁效明是家里的老大,既要照顾年迈的奶奶,还要照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到了婆家,面对一大家子,吴培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适应。丁王氏告诉她:“活儿不会干不要紧,这个家有我顶着。”每天,丁王氏为婆婆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忙完了就下田干农活儿。
看着婆婆忙来忙去,吴培珍开始跟着婆婆学会了照顾老人、操持农活儿。
吴培珍的二小叔子患有严重的气管炎,他的妻子则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这俩人的两个孩子,一直由丁王氏照看着。吴培珍跟丁效明商量:“咱娘年纪大了,要不咱把孩子接来咱家养着吧。”
两个侄子接到家后,吴培珍视如己出。如今侄子们健康长大,都结婚了。
丁王氏已经92岁了,身体硬朗,逢人就夸“俺儿媳妇好”。吴培珍却说:“娘啊,我这都是跟您学的。”
新闻推荐
□丁金武左丰岐7月15日,在潍坊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西马家村杨瑞华居民分布式光伏验收、送电现场,寿国网光供电公司营销部市场班和孙集供电所的技术人员有序地进行着分布式光伏并网调试工...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