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来景象新 ——— 西湖镇春季生产见闻
巧打“转调牌”,建基地、抓特色、上课堂,西湖镇的春耕备播别有一番新景象。
“农技半小时”地头开讲
3月8日一大早,圈村村西一块刚刚翻耕的花生播种地内就围满了农民,“成袋复合肥成分含量与我们的土不符,施肥一定要按照作物需肥量合理使用……”来自镇政府的农技服务员尹相彩耐心地讲解着花生春播施肥要领。年后上班第一天开始,尹相彩便成为田间地头的常客,身兼数职的他为不影响其他工作,每天都提前半个多小时到地头讲解技术,一个月下来,40个村跑了个遍。
春耕时节,该镇组织涉农部门开展农技服务活动,20多位农技人员分成4个小分队,采取预约上门和巡回服务方式,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技术,先后举办黑木耳种植、茶叶管理等培训班86期,培训农民2700多人次。
黑木耳越种越有信心
黑木耳是西湖镇新兴的一大主导产业,全镇40个村有26个村是黑木耳专业村,去年生产规模达到2600多万棒。
3月10日,走进铨元村黑木耳基地,种植大户李崇祥正带着一帮钟点工平整着地面。“再过一个月,黑木耳菌袋就可以下地了,三个月,这茬就收了,全部发到滕州市场。”李崇祥打心眼里高兴,他还盘算着,今年再租上2亩地,全部上黑木耳。
依托新源食用菌合作社,西湖镇黑木耳实现了从装料到消杀、从接种到后期管理,合作社全程跟踪一条龙服务,注册的“十八垛”品牌已经成为各地收购商的抢手货。
通过合作社这一中介,该镇还流转出300多亩地,新建铨元——— 柴家沟、大石2个基地,全部转包给黑木耳种植大户经营。
据了解,今年全镇黑木耳生产规模可达3000万棒,将为农民带来收入5100多万元。
70万斤“红非亚”未收先售
春寒料峭的时节,在竖旗岭村有28座蔬菜大棚为第五代冬暖式大棚,棚壁是用隔热材料做成的,不用任何取暖设施,只需阳光照射便可满足作物生长温度需要。
在大棚旁的一座小活动板房内,村支部书记、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军正在和收购商联系。他高兴地说:“合作社已经与寿光市三友蔬菜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生产的‘红非亚\’全部包销,每个大棚能收入7.5万元!”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今年小花崖、花园2个村新建蔬菜大棚400多亩,全部由合作社统一销售,仅此一项年可增加收入650多万元。
新闻推荐
(上接A1版)抢抓发展机遇,靠先干捕捉先机、争取主动、破解难题。坚持不懈地强化改革创新,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做到导向鲜明、公开...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