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农村新天地
“转”出农村新天地
——— 钢城区土地流转工作纪实
特约记者 王凤娟
图为钢城区里辛镇黄家洼村村民郑春玲把自己的承包地流转出去后,在康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内打工。(特约记者 王凤娟 摄)
最近,农村土地流转成了钢城百姓热议的话题,“土地流转真是好”成了大家由衷的赞叹。近年来,钢城区紧紧围绕土地向规模集中这个重点,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1-9月份全区新流转土地6600亩,累计流转4.1万亩。农村土地迅速向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民营大户流转集中,“转活”了土地,富裕了农民。
政策扶持促土地流转
钢城区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是大户和企业,为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等多种模式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钢城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从区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项目的资金扶持;协调工商、税务、财政、质监等有关部门努力为农民发展合作社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土地流转和生产经营中的困难。
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钢城区建立了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对依法进行土地流转的企业大户、村、流转农户,经考核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资金奖励扶持;对依法流转50-200亩的企业、大户每亩给予50元的资金奖励;200亩以上的按每亩100元给予企业大户奖励,村委会按每亩10元给予奖励,对流转出土地的农户按每亩50元给予奖励;对以土地入股进行统一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考核验收合格后,按每个合作社2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两年来全区共发放土地流转奖励资金240余万元,极大地调动起了村、农民及企业大户进行土地流转积极性,促进了全区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土地流转让农民增收
里辛镇黄家洼村36岁的村民郑春玲家里有一亩二分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丈夫在莱钢上班,孩子上学,农忙的时候,郑春玲经常因为忙不过来愁得舒展不开眉头。自己种不了地,郑春玲和丈夫就琢磨着把自己的地转给别人种。这不,今年郑春玲就把自家的一亩二分地流转给了蔬菜种植大户李正全,每亩地一年租金1000元。闲来无事,郑春玲就在李正全的蔬菜大棚里打工,一个月还能挣上900元,这一算下来还真不少,年收入将近12000元。郑春玲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她说:“以前地归我们自己种的时候,因为土地规模小等原因,只能种植小麦、玉米,抛去种植时投入的成本,一年下来,纯利只在六七百块钱左右,而且我还被这些地拴得死死的,不能外出打工挣钱。土地流转出去后,一块地两份收入,真不孬。”在钢城区像郑春玲这样通过土地流转同样能赚到钱的农户不在少数。
土地流转搭建创业平台
农民们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行土地流转,把零散、闲置的农田和有开发价值的荒山集中起来,变成了创业者的创业基地,为有志于在农业领域创业的人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一方舞台。
今年4月份,城里人李正全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决定回老家里辛镇黄家洼村种绿色蔬菜。说干就干,跟村委会沟通后,成功流转该村耕地200余亩,成立了康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在高标准建了6个蔬菜大棚后,接着种植上黄瓜等蔬菜,为种植出更受消费者欢迎的蔬菜,李正全还从寿光市高薪特聘了一名技术人员。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正全种植的黄瓜鲜嫩爽口,清香沁人,进入莱芜的各大超市销售,受到消费者喜爱,价格比一般黄瓜贵0.5元,半年下来收入7万多元。现在,他的大棚里又种上了茄子等作物,绿油油的茄子苗长势喜人。为进一步扩大规模,李正全还要新建10个蔬菜大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2003年,辛庄镇蔡店村的谢宜福回乡创业,先后从该镇北王庄村、百咀红村、徐家店等村流转1800余亩土地,成立莱芜市六福果业有限公司,发展林果生产,现已发展成钢城区的林果种植大户,今年实现收入150万元。辛庄镇郎郡村的路欣荣是远近闻名的白花丹参种植大户,近年来,他在自己种植的基础上,流转周边44户农户的山地,带动600余户农民一起搞中药材的种植,并结成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白花丹参产业,保证了村民的持续稳定增收。辛庄镇旋车沟村洪加庆、李传明、刘启冉等人分别到外村流转土地700余亩,发展黄烟种植。今年仅流转土地种植黄烟一项,将给这个村带来约100万元纯收入。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记者胡安迎)近日,在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大项目开工奠基仪式上,总投资22.4亿元的鲁中物流二期、板带型钢深加工、变速器齿轮总成、昊晟昌电动汽车4个大项目开工建设。这拉开了产业园...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