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北海郡国农业兴盛

潍坊晚报 2022-01-15 09:55 大字

秦汉之际是潍坊区域农耕文化的兴盛时期,境内在秦代分属胶东、临淄、琅邪三郡。西汉置北海郡、高密国、甾川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设青州刺史部。东汉初期,高密国、甾川国入北海国。经过两汉400余年的发展,北海郡国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政区单元。在北海郡国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长足发展。在沿渤海湾北海农作区、潍水、浯水流域的琅邪农灌区出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新型农业区。秦汉时期,青州所产丝绸源源不断涌向长安。正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繁荣,北海郡国一时人文荟萃,名家继起。

水利灌溉系统发达,成为汉代粮仓

两汉时期,潍坊区域传统农业的大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上。

耕作技术方面,汉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比战国时期有了巨大的进步,双齿鎪、三齿耙、四齿耙和钩、镰等在潍坊各地相继出现。牛耕在潍坊区域基本普及,一牛一人犁耕法也已出现。农作物栽培已不限于耐干旱的北方品种,水稻已经引种成功,且种植面积很广。打井灌溉、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都有新创造。

修水利灌溉方面,潍坊的农田灌溉非常发达。《水经注》记载,西汉时潍河流域有三处农业灌溉工程。第一处在渠河支流荆河上,浯水因齐桓公“堰浯入荆”而改道,灌溉农田数万顷。第二处在潍河支流百尺河上,《水经注》称其为密水,亦称百尺水,“古人堨以溉田数十顷”。第三处在潍河干流上,稻城县(遗址在高密西南)“蓄潍水溉田……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万匹梁”。东汉时“潍水堰”灌区规模扩大到“十万顷”。在“潍水堰”“浯水堰”灌区,稻作生产动则数万顷,故有“稻国”之称。另外,东海引巨定泽(今寿光县西北),溉农田万余顷。潍坊区域遂成为汉代的粮仓。

盐业生产居全国要位,纺织首屈一指

西汉前期,实行“驰山泽之禁”的政策,即放开民煮、官收盐税的政策。而实际上盐业生产的控制权和主要利益掌握在各诸侯国和富商大贾手中,如齐国大盐商刁间,经营煮盐业,家产达数千万,富比王侯。汉武帝以后,全国共设36处盐官。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海盐产区的潍坊市北部渤海南岸,仍是重要海盐产区,设有寿光、都昌(昌邑)两个盐官署。汉代潍坊的盐业生产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汉代,潍坊的纺织手工业更是首屈一指。当时的临淄为山东地区三大纺织中心之一。西汉,皇室在临淄设服官三所,称为“三服官”,到汉元帝时,“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专门织作冰纨、方空縠、吹纶絮等精细丝织品。有的纺织品轻若云烟,薄如蝉翼,构图精巧,龙凤相逐,充分显示了当时纺织水平之先进。

三条干道通古青州丝绸之路东方源头

两汉时期,青州刺史部所辖地区是丝绸主要产地,青州地区的丝绸不断涌向长安。

汉初,为加强青州地区丝绸的运输量,连续修建三条通向古青州地区运输丝绸的干道:“一条为北路,由今西安东北出发,自蒲津关渡河,北上经太原、石家庄,东南行至青州;第二条为中路,由长安出发,东过潼关、三门峡、洛阳直抵定陶,由定陶东去兖州,到济南一带东去,抵淄博、青州等地,这是丝绸之路的主干线;第三条可称为南路,自长安到洛阳与中路重合,然后自洛阳东去,经郑州、开封、商丘抵徐州,再由徐州一带东北行,抵莒县、诸城。”(齐涛《丝绸之路探源》)这三条故道几经辗转,最后都进入古青州地区。齐涛语:“东部丝绸之路的中线穿越了山东主要的两个丝绸产地,即山东中部的淄、青与鲁西南,这条线路也就成为丝绸之路的主源,汉唐山东地区大部分的丝绸由此运走。”说明两汉时期,古青州是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

北海郡国人文勃兴

儒学重镇巍然耸立

秦汉时期,潍坊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时人文荟萃,名家继起,文化重镇巍然耸立。

山东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中心,北海郡国又是山东儒学重镇,公孙弘、邴原、师丹、伏湛等都堪称一代经学大家。郑玄又是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徐幹、孔融的文学成就享誉文坛。

新闻推荐

临终遗疏仍未忘国

邢玠73岁时去世,临终遗疏数千言,涉及破党、用人、发帑、罢税等。后人为纪念他,在青州城南的将军山南侧建了一座将军...

青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