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归乡办学育人

潍坊晚报 2021-12-26 09:25 大字

邢玠长期戍边,80岁的老母亲仍孀居在堂。万历三十年,邢玠第15次上疏陈情辞任,终获允准,回乡侍母。万历三十九年,邢玠获准致仕。乡居期间,他在家举办文会,培养人才。

第15次辞任终获准还乡侍奉八旬老母

邢玠长期戍边,鞍马劳顿,60岁之后仍然披坚执锐,征尘未洗又受命镇守辽东,而他80岁的老母亲郑氏仍孀居在堂。

郑氏“力田、女红,脱簪珥、修经师”,集男耕女织于一身,郑氏为乡亲赞叹:“夫人义士也!”“夫人严君也!”“孰谓西冈公亡者?”在那个歧视妇女的封建时代,一介女子被颂扬为“义士、严君”,难能可贵,可见她是一位平凡又伟大的女性。邢玠屡次请求归养侍母,前后上陈14道奏疏,未获允准。万历二十九年(1601)二月,邢玠以太子太保特进光路大夫、柱国,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七月,叙各官劳绩,加俸一级。万历三十年(1602),邢玠第15次上疏陈情辞任,疏请还籍养母,终获允准。

邢玠得以在母亲跟前尽孝,晨餐昏膳,奉汤端药,悉心照料。万历三十四年(1606)正月初八,郑氏去世,享年87岁,享年87岁,累封至一品太夫人。回顾她对邢玠一生的影响,让人感慨万千。

墓志记载了郑氏临战励子的珍贵信息:时太夫人已八十矣,谓司马曰:“吾妇人不知兵,安知海外事?第忆而父以一布衣,目慑大猾,身尝臣寇。尝思赴国家之急,吾以未亡人携藐诸孤,百难问关,卒以成立。天下事,亦在人为之耳。且而忘而父属圹之言乎?勿念我,我多备牛酒,待而饮,至时觞而。”

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临战激励,是一位耄耋老母亲对年近花甲的儿子的谆谆叮咛,其气节真情感动人心。

邢玠得以完成心愿,为母亲丁忧守制。万历三十四年(1606),因“阅视叙功”加授为少保。万历三十七年(1609)守制期满,被起复为南京兵部尚书,他数次上疏推辞,这才作罢。万历三十九年(1611)五月,邢玠获准致仕,皇帝下诏:“南京兵部尚书邢玠应准休致,以全晚节。”

邢玠为官后,在青州城里建有府邸,明代称“兴街”,即今“邢玠巷”“将军巷”“邢玠口巷”,皆因有邢玠故居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改称“兴街口”,1954年又改称“邢玠口巷”。此处现已拆迁拓展,纳入了衡王府路。

如今,邢玠的故居已经无迹可寻,但是只要提到邢玠口巷,人们仍会忆起当年邢府的荣耀和辉煌。

举办文会培养人才订立宗规首著族谱

邢玠本是文进士出身,入仕以后参加了多次军事活动,直到成为军队的最高统帅。《千顷堂书目》中收录有邢玠所著《东征奏议》,今有残卷5卷,是研究万历援朝战役的第一手资料,另有《崇俭录》等,其事迹广为流传。邢玠对儒学、文会、诗文活动同样感兴趣,并有一定的成绩。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五月,邢玠获准致仕,乡居期间,他有了大量的空闲,虽然年事已高,却力行宗族教化,设宗学、义仓,兼顾教、养;订立宗规,并“首著族谱”。

文会是儒学之外的民间办学组织,重视学术研讨,有主讲导师,定时交流,共同进步。明代时期,青州文会特别兴盛,对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邢玠在中进士以前就曾参加过文会,曹贞孺有《昔青读书》一文,介绍了邢玠等人刻苦攻读的盛况。邢玠致仕后在家乡举办文会,实现了平生一大夙愿。他在自己家里组织,学子们在厅内左右对坐,邢玠居中,主持学习与讨论,解疑答惑。他们讨论的理论、史学、诸子,都是当时科举时代的必修课。参加邢玠组织的文会的有杨邦宪、杨邦珵、董有威、刘其速、白楠、郇诠、陈烈、石峻、石愔、房可久、房可壮、刘璞等人,这些人后来有的成为了贡生,有的成为举人,其中房可壮、杨邦珵、刘璞中了进士。可见,邢玠非常重视教育,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其子邢慎言也是进士,官至参政,其中文会的作用不可低估。

邢玠回乡还参与了青州府儒学的建设,写有《重修青州府儒学记》。古之论学者有三:其上为道德,其次则为事功,再次则为文章。他以“记”为主,“记”“议”结合,“记”得具体,“议”得深刻中肯,围绕中心,逐层递进,层次井然,结构严谨。

新闻推荐

一天两夜 孩子终于找到啦

“天太冷了,饭也顾不上吃,你们没白没黑地帮我找孩子,谢谢,谢谢……”12月20日,青州市黄楼街道的冀先生先后来到青州...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