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高海拔学校客串老师

潍坊晚报 2016-11-06 00:00 大字

杨集希望小学坐落在青州市西南山区的三角地村南首,位于青州、淄川交界的杨集管区,周围是海拔七八百米的崇山峻岭,是潍坊市海拔最高的学校。2011年10月19日,我和同事张蓓赴杨集希望小学采访,并在海拔最高的学校客了一把语文老师。

全校只有59个学生,记者客串老师上课

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希望小学是杨集管区内24个村中唯一的小学,也是潍坊市海拔最高的学校。这所小学的前身是杨集小学,2000年夏天,庙子镇全体机关干部、教师、老干部、在外工作人员及青州市委、教育局等,捐资37万元,在三角地村开建占地3325平方米的新校,2001年竣工迁入后改名为杨集希望小学。

学校的规模只能容纳240名学生,但生源最多时也只有220人。200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父母到青州市区和镇上的学校上学。到2011年时,全校只有59名学生,最多的年级有15个学生,最少的只有5个学生。

“59名学生来自周围18个村。”时任杨集希望小学校长的王高山掰着手指头给记者一一数了起来。由于学校人数太少,每个学生的名字,来自哪个村,王高山心里都一清二楚。

学生虽少,但一堂课下来并不轻松。采访时,我在这里客串了一把语文老师。

一年级只有9名学生,当时学生们刚刚学完拼音,我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一去二三里》这首诗,让学生学会写“一、二、三”。

我简单地准备了半个小时,第一次上讲台还有些紧张。“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好不好?”我先通过聊天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告诉老师,在这幅图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亭子、鲜花、小山村……”刚换了新老师,学生们都比较兴奋,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

我先将古诗用拼音读一遍,再让学生逐一进行拼读。随后,我在黑板上画上田字格,教学生们认写古诗中出现的“一、二、三”。在白纸上,学生们都能熟练地写出“一、二、三”,然而一挪到田字格上,不少学生却将“二”和“三”写在了田字格的上半部分。用了10分钟,我对每个学生进行辅导,并帮助他们理清了田字格和汉字的关系。

短短40分钟下来,我感觉口干舌燥。9名学生的课堂反而要更加投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兼顾他们的接受程度。这一次的经历也让我对农村教师充满了敬意。

早晚饭馒头就咸菜,一周只花20多元

杨集希望小学的学生们多数离家较远,父母都在家务农,孩子们在下午放学后步行回家,每个孩子每天要步行30到50分钟才能到家。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学生们只能在学校吃午饭,但是学校又没有一个像样的食堂,所以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外买饭吃。中午,附近的村民会带着在家做好的油饼、火烧、馒头和咸菜等来到学校门口,让孩子们吃上一顿热乎的午饭。

学校有9名住校生,早饭和晚饭得自己解决,他们轮流买饭。当天,轮到五年级学生刘甲嘉和六年级学生王昌浩两人买饭。下午放学后,他俩将同学们的需要写在一张纸上。下午5时30分,我跟着他们来到学校附近的一个小超市,两个孩子对照着同学们提前写好的纸条,将辣条、榨菜和小零食放入购物筐内,老板王永福拿出已经热好的馒头给他们。我发现,孩子们晚饭多数是吃馒头和咸菜,有些女孩子晚上还不吃饭,光吃点小零食,花费都在1元钱左右。

王昌浩告诉我,父母每周给他们的饭钱在20到25元钱之间,除了中午在学校可以吃些火烧和油条,早饭和晚饭都是吃馒头和咸菜。对城里孩子来说,20块钱还不够吃一顿汉堡的,可这20块钱他们要用来生活一周。

穿衣戴帽睡了一夜清晨参加升旗仪式

结束了一天的采访,我和张蓓被安排在庙子镇上的一家招待所。据介绍,我们入住的这家招待所是庙子镇住宿条件最好的一家。来杨集写生的人多数都入住这里。

走进房间,两张单人床,一张桌子,摆设虽然简单,但还算干净。这里的招待所不像城里的酒店,虽然有单独的卫生间,却没有热水和洗漱用品,还好我们早有准备。空荡荡的招待所当天晚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入住,说实话,还真有些害怕,光锁门我们俩就锁了三次。

因为在张蓓床上发现了虫子,我俩吓得合衣而睡,因为害怕再有虫子,我俩连帽子都戴上了,惴惴不安地度过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张蓓早早地起床,沿着山路向杨集希望小学走去,我们想要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升旗仪式。升旗是杨集希望小学每天必做的事情,早上7时许,体育老师王明宏从教师办公室扯出电源插座,将一台小录音机放上磁带摆放在操场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王明宏拿起手中的哨子,连吹三声,59名学生从各班列队来到操场站好队伍后,开始进行升旗仪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伴着录音机里放出的国歌声,学生们齐唱国歌,嘹亮的声音打破了小山村清晨的寂静。

在杨集希望小学待了两天,9岁的岳希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岳希平的家住在局子峪村,距离学校9公里,是离学校最远的村子。别看他年龄小,从5岁上幼儿园时就开始住校的他,如今已经有四年的寄宿经验了,自理能力非常强。下午放学后,岳希平在教室里做完作业后,来到男生宿舍前的蓄水池,熟练地用水桶在蓄水池里打了小半桶水,然后将水倒在脸盆内开始洗手。四年来,他在学校里学会了打水、叠被等一些在家从来不会做的事情。

一晃五年过去了,岳希平应该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他可爱的模样我仍记忆犹新,不知道这个小家伙是否还记得当年和他一起打水的记者阿姨。本报记者刘燕

新闻推荐

关于公开征集《潍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众意见的公告

为进一步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和特色,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统筹安排保护和建设活动,市规划局委托山东省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了《潍坊历史文化名城保...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