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2013迎来2014,《青州新闻》与您在一起 《潍坊晚报·青州新闻》2013年关键词大盘点
2013年5月16日,《潍坊晚报·青州读本》创刊并同时发行创刊号;2013年12月27日,本报自第36期起更名为《潍坊晚报·青州新闻》。一轮寒暑,我们不忘创刊时“正义、爱心、良知”的承诺;37期报纸,我们始终秉承《潍坊晚报》“民生力量”的血脉。
2013已经悄然而逝,2014正在阔步前来。新的一年里,我们将铭记承诺,扎根青州,继续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继续以仰望的姿态面对百姓。我们关注市委、市府关于发展和改革的“青州梦”,我们更关心每一位市民心中那份“我的梦”。见证城市发展、聆听柴米油盐,2014年,《潍坊晚报·青州新闻》继续与您在一起。
在此,《潍坊晚报·青州新闻》全体工作人员为您送上新年祝福,祝愿您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013年5月16日,《潍坊晚报·青州读本》在青州市创刊,并同时发行创刊号。《青州读本》是《潍坊晚报》在潍坊市各个县市区中的首家县市版报纸,秉承《潍坊晚报》“民生力量”的办报宗旨,是《潍坊晚报》在青州的延伸。《青州读本》创刊当日,中共青州市委、青州市政府发来贺信,热烈祝贺《青州读本》创刊,并希望《青州读本》成为青州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新品牌。
在创刊号的头版头条,《青州读本》编辑部发布创刊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源于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还有这片热土上勤劳智慧的人民。”
正如创刊词中所承诺的那样,《青州读本》全体同仁始终不忘“正义、爱心、良知”的信条,虽是初生牛犊,却生机勃勃、志存高远,牢记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坚持做老百姓身边的报纸。
“迎大考”
无论何人何地,中考、高考都是公认的“大考”。每年的6月份,这两大考试接踵而来的时候,几乎全社会都在为“大考”做准备。学生、老师和家长自不必说,公安机关要为考场交通费脑筋,政府部门要协调两大考试的各个环节,就连最普通的老百姓到了考试那天也会互相提醒“考场附近不要鸣笛”。
然而,对刚刚创刊不久的《青州读本》来说,中、高考与其说是考试,倒不如说是“检验”。刚刚成立的编辑部,尚未完全磨合的采访团队,中、高考的采访工作是这个年轻团队迎来的第一个“大考”。《绿丝带爱心公益助高考》、《九千中考大军进考场》等整版报道在青州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市民也是在这个时候,知道了青州有了一份叫做“读本”的新报纸,写的都是百姓身边事儿。
如何趁热打铁让报纸的关注度继续上升?为青州量身定做的新栏目“古城夜话”应运而生,贴合青州历史,聊聊“青州人不知道的青州事儿”,《昭德古街条石为啥排五列》、《您知道衡王宴啥滋味》等系列报道,为《青州读本》在2013年6月的“大考”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经过近两个月的磨合,《青州读本》已经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2013年7月,《青州读本》发挥晚报特长,从社会热点新闻入手,开始着手打造青州的一支“民生力量”。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自此,“常回家看看”也终于从道德上的期望变成了法律中的明确规定。2013年7月5日,本报以《再远再忙,也不能忘了爹娘》为题对“常回家看看”入法一事做了整版报道,在青州市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文中一位被采访的老人收到记者送去的报纸后,特意寄给远在北京的儿子,希望他“常回家看看”。
本报记者本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采写的诸如《加气难,司机市民齐抱怨》、《白雨跳珠,道路成河车趴窝》、《冷柜不够冷,酸奶会热“死”》、《空调室外机席地而坐,谁来管管》等稿件都受到了市民的追捧,有了市民的认可,本报的热线电话也开始繁忙起来。
“系列报道”
稳扎稳打才能稳中取胜,有了前几个月的基础,到了2013年8月份,《青州读本》的采编团队开始进行专题系列报道。
很多市民一回想起2013年的夏天,最深的印象就是热。8月,本报以“烈日下那些人”为主题,先后走访了送水工、环卫工、公交车司机以及邮递员等需要在高温下连续工作的劳动者,并采写了《40℃!一蒸就是十几小时》、《全副武装,还是被晒伤》、《肩扛手提,一天要送百桶水》等一系列专题报道。
青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坐落着许许多多古老的村子,几乎每个都可以讲成一个故事。由此,《青州读本》以“古村探访”为主题展开了系列报道,王坟镇赵家峪村《700岁石头村写满悠悠往事》、邵庄镇王家辇村《六百年古山村只剩六户人》等报道为读者打开了另一扇认识青州的窗户。
“教师节”
时间进入2013年9月,“开学季”和“教师节”成为不可不谈的话题。经过三个月的练兵,此时的《青州读本》在新闻采编上已经基本成熟,在处理好热线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基础上,已经可以针对某一事件迅速展开深度报道。
2013年9月初是青州市各大、中、小学校集中开学的时间,本报围绕“开学季”的主题分别针对青州市内的幼儿园学生、小学一年级新生和大学一年级新生作了专题报道,《新生报到,一家七口全来了》、《历山学院开学,那叫一个热闹》、《开学第一课·安全课》赢得了不少赞誉。
2013年9月10日是我国第29个教师节,本报以“教师节”为主题策划采写了两篇专题稿件,以四位不同类型教师自述形式写成的《三尺台迎寒冬酷暑,一腔血写点滴春秋》和以特殊学校教师专访形式采写的《侯圣娟,让残缺的花儿芬芳》,均得到了许多教育界人士的认可。一位退休老教师看完报纸后打电话给本报编辑部,说“你们把这几位老师写得有血有肉,我看了很受感动”。
“古州新韵”
对青州的文化旅游事业来说,2013年10月是需要浓墨重彩描述的一个月。2013年国庆假期期间,青州市着力打造的“古州新韵”系列文化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其中,古城游、花博会以及翰墨青州·2013中国书画年会三个项目,让青州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成为了全国的旅游焦点。
据统计,2013年国庆假期期间青州市共接待游客82.7万人次,同比增长150%;门票收入2590万元,同比增长113%;旅游总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82%。而且,第13届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暨第7届山东省花卉交易会的现场交易额更是突破了2.1亿元。
为了能够借此机会更好地宣传青州、推介青州,本报编辑部决定将《青州读本》第23期作为“古州新韵”系列文化活动的新闻专版,在新闻专版上刊登的一些服务类指南,为游客们提供了方便。
“古文化”
对于青州这座拥有上千年文化历史的城事而言,“古文化”自是读者向往的话题。2013年11月初《青州读本》采编团队对“文物发掘”、“古文化”、“古技艺”和部分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侧重报道。
2013年11月的第一期报纸青州读本《衡王桥显古迹,明时城墙宋时城门叠罗汉》曾用连版的方式对施工中发现明城墙的详细经过、城墙的走向以及古迹中细节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2013年11月8日,经济开发区郎家村钟羽正后裔钟式家族墓地集体搬迁出土精美文物,本报记者随后赶到就墓室的外观、陈列物和墓葬的价值进行了报道。在此期间,义和东街与云门山北路路口,挖掘出一清代夫妻合葬墓;青州王府游乐园发现完整宋代墓等消息的报道也都出现在报纸上。
作为文化的沃土,在青州从事文化、技艺研究的市民也不在少数,期间本报记者对青州《红楼梦》爱好者鞠芳田、铸铜印的八旬老翁张孟和进行了采访,他们有的潜心研究学问、有的执着于某一项艺术,通过自己的方式为青州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向市民展示了不一样的文化青州。
“青州新闻”
时光如水,悄然分野,2013年就这样走到了末尾。纪年只是一个符号,我们所做的事不会因为纪年改变就消失殆尽。2013年,对整个国家来说是波澜壮阔的一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猎猎作响;2013年,对古城青州来说是焕发新机的一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古城的金质名片;2013年,对《青州读本》来说是积累成长的一年,我们深知厚积才能薄发。
2013年12月27日,《潍坊晚报·青州读本》正式更名为《潍坊晚报·青州新闻》。因此,本报编辑部将12月关键词定格为“青州新闻”,一则希望《青州新闻》能够在2013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二则希望一直以来关心爱护我们的读者朋友能够继续支持《青州新闻》。
2014年,携手并肩,我们永远与您在一起!
文/图本报记者董晓源王慧潘书
新闻推荐
风雨无阻为村民送报,被央视誉为“最美中国人”他,义务为村民送报纸、书信已经整整30年,被村民称为“不穿制服的邮递员”;他,取消了村里的陋习为村民节省了开支;他,并不富有却热衷于捐资助学和...
青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