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心村社区合作社“三位一体”新模式共促发展

潍坊日报 2017-06-30 08:58 大字

□本报记者张秋德

通讯员张化德

今年“五一”期间,临朐县淹子岭村支书国成勤在微信群里发了一组家乡的视频照片,村里常年在外的人员顿时“炸开了锅”。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为家乡而感到如此自豪——别致优雅的乡村新景,一座难求的农家乐盛况,供不应求的合作社产品,一应俱全的文体娱乐设施,安居乐业的父老乡亲……这恍如隔世的画面,牵动着游子心底的缱绻“乡愁”。

昔日嵩山,一言以蔽之,穷山僻壤,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里。2014年,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成立后,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探索开创了中心村、社区、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模式。“一中心村一社区”让政府服务、村级服务、社会服务贯穿一体全面延伸;“一社区一合作社”把村集体、村干部、村民凝为一体共促发展;“一社区一文化站”使传统民俗文化与当代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交相辉映。

淹子岭村只是嵩山生态旅游区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北黄谷传统古村落、瓮节美丽乡村、暖水河楼宇新居……整个嵩山的农村经济社会似乎一夜间被唤醒激活,并呈燎原之势。

一中心村一社区:

大事小事专人办贴心服务到家门

“社区建设的核心是民生服务。照本宣科地就社区建社区,满足不了嵩山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嵩山党员干部经过深入调研、综合考虑后得出的结论。嵩山生态旅游区辖11个中心村、31个原建制村、21000余居民,位于潍坊市最西南部,是临朐、沂源、青州、淄川等县市区的边缘接合地区,山高、沟多制约着山里人与外界的联系,村落零散、信息闭塞、基础薄弱成为群众办事难的主要原因。

如何建设农村社区,真正发挥好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受困于区位劣势和历史因素的嵩山,采取了切合群众需求的“一中心村一社区”基层治理模式,全区11个中心村全部成立社区,群众的日常服务锁定在了社区内。

党员干部下沉,管理职能下放。区管委会抽出15名党员干部下沉到11个社区,把与群众联系紧密的服务项目下放至社区代办,由社区干部“一站式”办理。每个社区均设政府服务、村级服务、社会服务岗位。将党工委、政府审批服务项目分为即时办理、指导办理、代为办理3类。需本人现场办理的,按“两托管一代办”工作规范,实行“一站式”服务;将涉及党员服务、民政服务、计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涉农惠民服务、土管建设服务、信访服务等7类服务中的20余项下放社区,由社区干部办理;村公章由社区干部负责管理使用,对无需本人到场办理的事项,由社区干部在社区为群众代办。社区成立以来,11个社区累计开展公共服务16536人次,其中即时办理服务13428次、指导办理386次、代为办理2722次。

推进社会服务,配备专职代办员。在社区设立社会服务代办服务点,每个社区配备1名专职代办员,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10余项社会机构业务搬进社区,充实社区服务功能。群众在社区就能进行水、电、话费缴纳,购买化肥、种子、农药,买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办理邮政快递、保险、存取款等业务。

社会服务代办员还将合作社农副产品通过各大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让物美价廉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3年来,社区累计为村民代售黑小米、黄小米、蜜桃、佛手瓜等果蔬5万余吨,代购生活用品30万余元,销售农药、化肥240万元,办理保险120单、存款2200万元,电商交易90万元。

健全诉求机制,问题社区化解。在每个社区成立由村干部、党员牵头的矛盾调解队伍,及时调节各类矛盾纠纷,设立意见箱,接受群众意见建议。与移动公司合作,打造“齐鲁嵩山社区通”,群众只要扫描二维码安装APP客户端,就能了解村级事务、三务公开等事项,上传反映各类诉求与意见建议,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西井村村民刘玉福通过“社区通”APP反映吃水比较困难,社区干部了解到情况后,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了问题。“社区通”开通后累计解决群众各类诉求300余件。

在朱家坡社区管理服务中心院内,有放心粮油超市、乡邻小站现代网络农业优选店、金丰农资朱家坡店、电子阅览室以及临朐永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等,这个服务中心服务2个村784户2770人,从工商营业执照、宅基地使用证等代办,到计划生育证明、计生服务手册及生育证办理,以及水电费、电话费代交,甚至为群众网上购物、收发快件等,各村群众在这里几乎能办理所有与生活相关的事项。

社区多了,党员干部的“麻烦”多了,换来的是便捷高效的“一站式”社区服务,村民真正感受到了在家门口办事的便利。“一中心村一社区”看似解决的是群众的“小事”,实际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大事。群众有事能用得上、找得到、办得好,促进了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能力在一线增强、服务在一线开展,锻造了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过硬干部队伍。今年4月,嵩山生态旅游区的“一中心村一社区”创新发展模式,被评为山东乡村治理十佳案例。

一社区一合作社:

村民集体共参股各尽所能谱新篇

“村里能走的都走光了,剩下我们老弱病残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3年前,嵩山党员干部到淹子岭村调查农村经济状况时,村支书国成勤忧心地回答。这并非个例,而是当时整个嵩山的普遍状况。

社区服务的重要目标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管委会成立之初,嵩山31个原建制村集体负债达570万元,11个中心村中属省定贫困村的8个,农民经济来源仅靠产能极低的农产品种植。这里虽然有着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种植地理条件,但种植零散、技术落后、难成规模等问题突出。要改变嵩山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迫切需要探索搭建一个平台,改善传统的经济模式,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农民增收潜力和农村经济实力。让11个社区全部有自我“造血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区党工委、管委会强化基层治理探索的又一新课题。

为此,在“一村一社区”创建完善的基础上,嵩山顺势而为,创新开展了政府引导,村集体、村干部、村民共同出资入股的“一社区一合作社”的管理运营模式,11个中心村(社区)全部成立合作社。

平台有了,群众敢不敢上台?显而易见,合作社的开展成效取决于群众的信任度和参与度。在嵩山大力搞好社区服务的过程中,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员干部的态度和作风。11个农村社区都有了崭新宽敞、功能完善的服务中心,而管委会所有机关干部的办公场所,最初是嵩山水库管理局腾出的不足百平方米的简陋平房,机关干部的宿舍现在还是每8人“蜗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群众看在眼里的是嵩山党员干部艰苦朴素的作风,体会在心里的是干事创业的“嵩山精神”,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的是细致入微的社区服务,良好的政治氛围让群众在思想上有了“定心丸”。这项模式一出台,社区村干部率先出资入股,群众也一改以往的观望等待,变为积极参与,主动入股。目前,全区一共筹集资金235万余元,其中,集体出资118万元,村民出资117万元。

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去管理运营?嵩山11个社区合作社全部实行“阳光操作”,公开选举出了理事会、监事会进行管理运营。政府出资聘请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县农业局专家以及当地富有经验的种植能手作专业指导,通过现场指导、上门服务以及在线答疑等方式,即时快捷地解决群众生产种植所需。区班子成员定点包靠和指导,并从项目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多方面进行扶持。区管委会整合资金集中建设了11个500吨容量的冷库,目前已建好6个,同时依托冷储打造颇具规模的鲁中果品交易市场,充分开拓终端市场销售环节,让群众不仅明白适合种什么、怎么种,还能卖出去、卖得好。截至目前,嵩山11个社区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已全部启动运作。

嵩山社区今年4月成立了嵩泉果蔬专业合作社。这个股份制合作社以1000元为一股,村集体以5万元现金入股,社区党支部书记衣明军个人入股1万元,社会服务代办员王云平以自己的特产店作价6万元入股,其他村委干部也都现金参与入股,同时带动吸纳了25户群众现金入股,共筹集资金21.22万余元。

嵩山社区网络优选店原先是王云平自己经营的店铺,之前通过社区服务引导,采取网络和线下共同经营的模式,有着良好的经营收益。今年4月,社区的合作社一成立,他便积极把自己的店铺作价入股了合作社,从原料种植到加工包装以及推广销售,合作社一体化运作,把经营成本降到了最低。这家店5月份销售额达到4万元,虽是淡季,却比上个月翻了一番。“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大家共同出力,加入合作社,有了靠山,更有了底气。”谈及店铺入股,王云平充满信心地说,现在合作社30多人有股份,大家共同去做一个店铺,收益可以想象。他预计,光店铺经营,今年就能给合作社创造10万元以上的纯收入。

嵩泉果蔬专业合作社还从马王村流转了80亩闲置土地,种植黄烟和猕猴桃。前3年以330元/亩支付农户租金,3年后以翻倍价格支付租金,使这些闲置土地产生收益。套种黄烟可解决猕猴桃结果前的收入空档。前两年黄烟的年纯收入约为2000元/亩,第3年猕猴桃结果,可收获1000余斤,第4年可达4000余斤,种植5至6年后达到盛果期,按市场价6元/斤计,猕猴桃在盛果期后亩产值在两万元以上。“合作社的平台,能够吸引大客户合作,除了自产自销外,我们还可以做大客户和散户之间的经纪商,助销当地特产嵩山蜜桃、苹果等,赚取差价收入。”衣明军介绍,合作社当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9.4万元,5年后可达到30万元。

黄谷社区成立了谷花果蔬专业合作社,共吸纳社员77户,筹集资金24.5万元。黑小米是这个社区主打的特色农产品。合作社5月份即流转土地500亩种植黑小米,通过电商平台可卖到15元/斤,是普通小米价格的3倍。收成好时平均亩产可达到600斤。合作社还经纪销售佛手瓜、黑土豆等当地土特产,赚取经纪费。“除去所有成本和社员分红,以及包靠帮扶贫困户的费用,预计今年能够给集体带来不少于10万元的纯收益。”国成勤介绍。

铜峪中心村(社区)成立的瑞山果蔬合作社,以猕猴桃种植、葡萄和桑葚种植采摘等为产业项目;青石崖中心村(社区)成立的海先果蔬合作社,以收储、加工和销售佛手瓜、芸豆、甘蓝等蔬菜为经营项目;朱家坡中心村(社区)成立的永康果蔬合作社,以发展樱桃、蜜桃种植以及山楂切片加工等为经营项目,并申请获得了县新型经营主体专项支持发展资金30万元;其他合作社还开展了柿饼加工、苗木种植、工艺品加工等传统特色经营项目。

目前,嵩山11个社区合作社开启了各具特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群众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村集体、村干部和群众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有了股份,集体的事就是个人的事,大家集思广益、各尽所能,共同壮大农村经济,各社区实现了齐头并进、共同壮大的良好局面。预计今年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可达到5万元以上,随着合作社运营模式的成熟,收益将更为可观,“一社区一合作社”为嵩山农村经济揭开了新的篇章。

一社区一文化站:

传统文化蕴生机乡村文明展新姿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灵魂。什么样的地方文化,决定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嵩山生态旅游区地处四县市区交界,以前,受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影响,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文化生活贫乏,健康文化缺失,各种落后腐朽思想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影响。

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农村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为此,嵩山生态旅游区党工委、管委会把保护和发掘嵩山传统文化内涵、引领和提升现代精神文明作为打造“文化嵩山”的重要内容,按照“一社区一文化站”的工作思路,将区文化站的工作范畴延伸落实到每一个农村,选定专人对接引导,让村民守住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沐浴现代精神文明。

文化如何真正做到让群众入脑入心?嵩山生态旅游区推出了“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在思想提升、文体培训、书香社区、红色乡村建设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开通“嵩山之声”广播。投资十多万元,对辖区31个原建制村的广播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换、维修。落实专人制作“嵩山之声”广播节目,内容包括为民服务、政策解读、戏曲欣赏等5个版块,每周统一录制2期节目,利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播放。目前,已录制节目300多期。农村广播的开通,进一步拓宽了群众获取正确信息的渠道,占领了农村文化宣传的阵地。

抓好文体培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31个原建制村都建立文化广场,改善提升社区文化活动场所11处。着眼于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惠民的有效对接,以实现“送文化”和“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为目的,嵩山生态旅游区邀请县文化馆和教授广场舞的专业老师,对全区11个社区的100多名文艺骨干进行了广场舞、秧歌、扇子舞和戏曲等培训,因势利导成立了11支社区文艺宣传队,并出资为文艺宣传队配发了设备和服装。目前,已组织广场舞培训50多场次。在全区组织的“杏花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中,都闪现着村级文艺队伍的身影,极大地增强了群众自信心和自豪感。

打造“书香社区”。开展了“创建书香家庭,打造书香社区”的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打造一个共同学习、增进交流、提升情感的平台。为11个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全部配备了1万元的图书,并配备了相关器材设施,在社区设立了文体活动中心、儿童乐园,让群众读书有去处、健身有场所,在文化娱乐中不断提升群众素质和情操。

建设“红色乡村”。“红色文化”源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老少皆宜的精神食粮,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针对农村和公路沿线墙壁大多被各类广告“占领”的实际,嵩山生态旅游区组织专业队伍,在各村大街小巷粉刷先哲贤达的名言警句和党的历代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共粉刷红色标语1000多幅,制作孝德文化和乡村旅游墙画500多幅。群众在耳濡目染里,在潜移默化中,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墙体文化”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正能量传统文化的引领,进一步擦亮了人们的眼睛,洗涤了人们的灵魂,清风正气在今天的嵩山蔚然成风。嵩山生态旅游区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在全区11个中心村全部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群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深入开展“五好家庭、五美村庄、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孝德模范”和“十佳孝星”评选活动,进一步弘扬了社会美德,倡树了农村文明新风。

“人人都说嵩山好……乡村文化好风尚……千里朋友来相聚……春暖花开万里香……”清朗朴素的乡村小调唱出了嵩山群众的心声,这是59岁的瓮节村文艺队长杜美香自编自唱的,她是党龄37年的老党员。“以前村里有几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在马路边、地头上,既不安全也不方便,现在管委会帮忙建了文化广场,解决了我们的麻烦。”杜美香说,这两年村里文艺队发展到了45人,管委会牵线到镇上、到县里、到沂山参加了很多演出,还收到了一部分赞助,用于增添音响和道具,扩大文艺队规模和影响。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孩子们在节假日也热衷文艺。瓮节村村民聂孝磊14岁的女儿郭佳琦能歌善舞,还吹得一手优美动听的葫芦丝,到县里演出时,主持人不敢想象,她竟来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

今天的嵩山生态旅游区,每到夜幕降临,在社区文化广场上,白天劳累的人们或吹拉弹唱,或载歌载舞,一派祥和气氛;在网络上、报纸上、电视里,有关嵩山的乡村文化风貌应接不暇,美不胜收。厚道淳朴的山里人,在文化建设的熏陶下,有了焕然一新的精气神,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和现代文明的丰富延伸,更为嵩山的经济社会发展筑起了坚实的精神阵地。

“前几年,淹子岭村有块荒地卖1000元钱没人问,现在旅游公司出到10万元钱,我们不舍得卖了。”谈到旅游文化的价值,国成勤见证了脚下这块土地的“含金量”。这里是山东海拔最高的村,曾经是一派残垣断壁遍布的破落情景,随着乡村文明的发展建设,这个村配备了高标准的旅游文化设施和现代化的文体娱乐设施,文化价值得以全面施展变现。中央美术学院画家王少伦教授近年来多次带队驻扎在此写生,他们创作的大量乡村文化题材的作品,洋溢着饱满与灵动的生机。嵩山的文化建设给艺术家们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王少伦认为,这是嵩山文化与艺术的完美契合。

乡愁,是离开故土后心底依存的眷恋。曾几何时,嵩山人循着“出去就别回来”的教诲背井离乡;如今蓦然回首,乡愁变得无比美丽,梦想的家园又回到了历史的起点。

嵩山在社区服务、农村经济、群众文化方面开展的一系列成效卓越的基层治理模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在近年来全县开展的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嵩山均名列前茅。在这场华丽转身的背后,区党工委、管委会以新理念开创新模式,用新模式激发新动能,以社区建设服务农民,以产业发展富裕农民,以文化建设丰富农民,有力地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均衡的发展。嵩山荣获了一系列荣誉称号:山东省首家无门票景区,山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山东省传统村落,山东省海拔最高露营地,齐鲁最美田园、最佳观星地,山东乡村治理十佳案例。站在新起点,展现新作为,谋求新发展。临朐县委、县政府对嵩山又寄予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努力打造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带头区、生态经济发展样板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多少年来,巍巍嵩山犹如雄狮般沉睡在骈邑大地上,如今,俨然已经苏醒,新的里程正扬帆远航。

新闻推荐

知了龟身价金贵 一斤75元 市民问价后少有购买者,不少批发商对于是否进货也在观望

市民在南下河市场上购买知了龟。一场大雨过后,潍坊市市面上的知了龟多了起来。6月26日,记者走访城区几个农贸市场和超市了解到,往年要等到7月初才开始集中上市的知了龟,今年由于雨水充足...

临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