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造城乡均衡“新教育圈”

大众日报 2015-03-12 01:33 大字
□通讯员孙世杰报道

本报高密讯“一年一个样,年年都有新亮点。”高密市人大代表王连福说,“这几年,教育发展变化太大啦!人大常委会组织观摩,看到各镇街最漂亮的建筑都是学校。优先发展教育,体现了政府在新常态下改善民生、强教兴市的战略决策。”

5年间,高密市投入19.5亿元,建设标准化学校和普惠幼儿园,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面升级,赢得了群众好评。2013年,这个市在全省首批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首先要下决心解决基础条件差距问题,让城乡学校一样好。”高密市委书记范福生说,“从2010年开始,在义务教育学校,先后启动了校舍安全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市政府负责市直学校,镇街负责辖区学校。同时,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按项目造价的40%进行奖励,充分调动了各级办学积极性。”

高密市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42所,其中80%分布在农村,办学条件普遍比较简陋,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市政府随即确定了以农村学校建设为重点,城乡一体、均等配置、整体提升的推进思路,并与镇街签订责任状,实行分级负责。市级班子分别包靠镇街、学校,全市展开了学校建设攻坚战。姜庄镇连续两年投入9000多万元,重建3所完全小学,迁建2所中小学,“最美丽的是学校、最坚固的是校舍”在这里变成现实。夏庄镇克服困难,首期投入1.2亿元,新建夏庄中学等3处学校38000平方米。完成后又连续建设7处村小,全镇基本实现了校舍楼房化。

“学校的旧屋子换成了新楼房,还建了标准食堂、塑胶操场,上课用上了多媒体。这还不说,现在城里的好学校的老师下乡支教,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河崖小学的学生家长王强高兴地说。

在城区,针对进城人口增多、学位不足的问题,高密市先后投入5亿多元,新建扩建第三实验小学、昌安中学等19所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9300多个。其中,朝阳街道投入2.9亿元,高标准新建3处学校,综合改造提升5所学校,在东部城区挺起一座教育新城。城区学校布局明显优化,大班额问题逐步得到化解。

随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高密市抓住有利时机,把幼儿园一并纳入建设规划,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2011年,该市接续实施中心园提升工程和普惠园建设工程。朝阳街道新建、扩建4所公办园,迁建1所中心园,还收购了2所民办园,提升改造为公办园,实现了辖区幼儿园全公办。姜庄镇新建6所标准幼儿园,将原来的小学附设幼儿园和小学剥离,形成了独立办园的新格局。密水街道王柱村等50多个村居集资建设普惠幼儿园,社区为幼儿园免费供应水电暖等,孩子入园不用出村。孚日集团等6家企业投资1.3亿元,新建了6个民办特色幼儿园,促进了公办园、民办园共同发展。

到2014年,全市共新建校舍86.59万平方米,改造学校140多处,城乡中小学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6所,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79%,实现了入园半径1.5公里全覆盖,有效地满足了适龄儿童就近入园的需求。

高密又设计了新的教育蓝图。市长杨建华介绍,2015年,在东部新城投资4.5亿元建设高密一中新校,扩增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出台支持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新政策,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打造优质均衡、城乡一体的“新教育圈”,推动全市教育事业新跨越。

新闻推荐

高密落实民生清单绘就和谐画卷

本报讯(通讯员王有志王翔)在高密市夏庄镇官庄社区,从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楼成了当地的一道靓丽风景。该市连续5年接力,投资16.8亿元改造校舍69.5万平方米,成功创建...

高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密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