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的“国际范”
□本报记者尹莉莉
深秋时节,多了些凉意,然而记者来到昌乐县红河镇采访,却有着不同的感受,来来往往的集装箱运输车辆让公路上有了热度,也让记者“心动”:“这里是昌乐县的东南部,属于典型的‘内陆\’区域,哪儿来的这么多运输集装箱的车辆呢?”
“是开放发展给我们送来的这道风景线。”红河镇党委书记刘莹有了解了记者的疑惑后,马上给我们当起了“顾问”,他笑着说:“如今,我们不仅是一家企业走出国门,而且带动了众多企业走出去;不仅工业走出去,农业也走了出去;不仅产品走出去,我们的设备、服务也走出去了,打造了国际市场上的‘红河版块\’。”小乡镇竟然有着如此的豪气,记者也不禁为之心头一动。
“现在公司一期投资1.5亿元新上的三条生产线已经投产达产;二期马上将扩建至10条,年底投产达效。”在明泽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展厅里,公司财务总监臧海明一边带我们参观,一边给我们介绍公司有关情况,“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我们瞄准国际市场,从产品端、从生产层面进行了供给侧调整,千方百计增强有效供给。今年我们首季开门红,成功打开了孟加拉国的市场。”据他介绍,他们过去是一家单纯生产纯棉、涤棉坯布等中低端产品的企业,近年来借着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东风,迅速调整经营模式和产品结构,产品扩展到了八大系列、30多个品种。如对印度市场,他们除了利用技术比较优势,输出织布机生产线外,还建立了棉纺制品海外仓库,买卖直接在域外安家落户,成为了印度市场最大的棉纺制品供应商。2015年企业一举获得纺织行业北方大区出口第一名、全国出口第二名的佳绩。
走进凤凰岭水生蔬菜示范园的大棚内,娇嫩的生菜、鲜嫩的水芹、汩汩的流水和现代化的大棚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光这仨棚,每月都有万棵蔬菜出口到国外。”村民孙巨祥一边进行田间管理,一边跟我们聊天:“我们这些大棚都是与公司签合同生产,以有机、水生蔬菜为主,种好后公司统一收购包装。”
“目前,在红河镇46家中小企业中,有进出口业务的11家,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或间接贸易关系,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2亿元,占全镇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3.8%。”镇长王琪华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
一个个曾经不起眼的小作坊,在这片热土上孕育成长;一件件曾经不起眼的小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大舞台;一个个辛苦劳作的庄稼人,把自己的产品端上了国际的餐桌……一个个的“国际符号”,在这个小镇上串起了跃动的音符,让记者亲身体会到了这个既充满“国际范”,又接地气小镇的真正魅力所在。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文研通讯员刘武智王俊霞弱势群体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为促进特殊教育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近年来,昌乐县聋校针对重度未入学残疾儿童积极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围绕“...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