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河水库修建往事
白浪河水库,位于潍城区以南白浪河中游浅山丘陵区,原称张友家水库,始建于1958年,当年形成了蓄水710万立方的库容。1959年11月至1960年9月进行扩建后,改称白浪河水库。改建后的水库,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3.5公里,库面19平方公里,可容水8890万立方,水库建成后在蓄水、防洪、排涝、灌溉良田及解决群众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规划设计与库区农民搬迁
发源于昌乐县、全长123公里,低水流量小,山洪流量大的白浪河,它是潍县人民的母亲河。在泽被两岸人民的同时也曾经给沿河老百姓带来水患灾难。
1959年10月,为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央和地方先后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强调:今冬明春农业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要求水利建设提前七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争取1960年基本解决水的问题,并苦战两年彻底解决普通旱涝灾害。据此,市委在水利建设中,又把扩建张友家水库作为重点工程。10月24日成立了“潍坊市水利建设指挥部”。11月15日张友家水库工程党委会成立,张修林任书记兼工地指挥,并设副指挥2名。
尽管时间仓促,潍坊市还是及时提出了扩建张友家水库,腰斩白浪河,蓄水防洪,排涝灌溉农田的设想,要求建成水库后能够根除白浪河中下游的旱涝灾害,并至少有沿河15万亩土地实现水利化耕作,还要在库区发展养殖业,植树绿化,美化环境。为此,白浪河水库工程指挥部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经过三次大的变动,设计库容量由1.5亿立方改为8890万立方,最后确定水库建设工程的四个主体工程:主坝工程全长550米,坝顶高程63米,最大坝高21米;副坝工程全长4350米,坝高10米,顶宽6米;溢洪道全长1600米,底宽20米,溢洪闸安装钢质弧形闸门一扇,埝顶高程50米,形成最大洪流量为600立方/秒;修建直径2米、进口高程49米、设计流量12立方/秒的石拱套管廊道式输水洞。以上全部工程预计土石方300万立方,需工日300万个。扩建工程于1959年11月13日正式动工。劳力来自全市14个公社,民工多达23000人。
根据水库扩建需要占用土地3万亩(其中可耕地18000亩)的要求,为做好移民安置,新成立的“市迁占办公室”11月8日召开会议,专门进行了库区移民动迁部署,按照水库设计要求,有张友家、东北董、孔家、姚官庄、河湾、王裴家等12个自然村,1312户,5796人迅即搬出库区。其中动员支援东北边区建设的675户3420人;另建新村或分散安置的637户,2376人。按当时规定,搬迁需建新房的平均每户补助100元,由公社统一掌握使用。对无力建房的烈军属和五保户由生产队包下来负责。据水库建成后1962年的报告,去东北支边的移民,大都陆续回流,因此,又曾在项家村西,新建了移民村名为“团结村”,在潍城东北郊,用原大办钢铁的宿舍安置了部分回流移民,成为后来的“友谊村”等等。
■为加快建设开展劳动竞赛
水库工程开工后,工地上战鼓咚咚,红旗飘飘,广播喇叭播放着“地冻天寒雪花飘,英雄好汉吓不倒,揭开冰山挖新土,筑起大坝万丈高”的口号。“飞虎队”“武松队”“张飞队”“赵一曼队”“刘胡兰队”等41个突击队,4017名突击队员,他们戴着醒目的头巾或臂章,日日夜夜战斗在工地上。下“战书”,递“战表”,摆“擂台”开展对口对手竞赛,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妇女中也开展了学习“三英、一莲、五兰”的活动。涌现出了“千斤车”王隆彦、“活张飞”肖仁和、“大力士”崔有乐、“铁牛车”刘学进、“飞车姑娘”肖瑞华等1600多名标兵和“飞车连”“爆破队”“攻坚队”“卫星队”等86个红旗单位,还出现了兄弟俩推车竞赛,小两口擂台比武等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随着施工的开展,工效一翻再翻。
1960年5月,由于农业播种抗旱,部分民工回村春播,留在工地上的民工又提出了“人员减一半,工效翻一番”的口号,决心要在6月15日前将水库建成。
■土法上马革新技术
开工初期到工地民工两万多人,自带小推车6042辆,平均4人一辆,由于运输工具少,多数民工只好以肩挑人抬为主,严重影响着工程进度。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广大民工响应工地党委号召,大搞技术革新。在全市各公社、厂矿、企业、机关单位协作支援下,采取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民工群众三结合的办法,大搞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土法上马先后创制、改制、仿制先进工具76种、6171件。主要新型工具有动力爬坡器65台、高坝上土卷扬机13台、人力和电力劈土机108台、手摇爬坡器55个、胶轮小车5126辆和拉滑轮451个。实现了工地工厂化,松土劈土化,开石爆破化,运土胶轮化,上坡滑轮化,高坝上土动力化。水库工程施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工地上到处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新式机器。基本消灭了工程初期民工肩挑人抬的笨重劳动,改变了工效低进度慢的被动局面。上土工具解决以后,大坝夯实又成了关键,民工们群策群力自制了土羊角碾8个,铁碾45个,石碾16个,由夯实改碾压,提高工效10倍以上。
■后勤保障安全生产
水库开工之时正值农村社员口粮紧张时期,当时规定凡参加水库工程的民工一律自带口粮,国家给予差额补助。廿里堡营开始食堂搞得不好,一晚上就偷跑了民工100多人。为此,工地上重视了民工生活安排,一般每人每月补助25到30公斤(原粮)。民工补助粮的粮食比例瓜干占55%,小麦2%(指挥部留0.5%以备住院病号用),豆饼面10%,其他粮食33%;凭粮票的,供应面粉10%,瓜干40%,粗杂粮40%,豆饼面10%。根据民工自带粮和国家补助的数量,定量到人发给饭票凭票就餐。食堂以营为单位独立核算。为了搞好民工生活,各食堂之间也开展了竞赛活动,做到饭菜多样化,送饭到工地,而且饭热菜热,一天两粥。自开展竞赛以后,廿里堡营花木兰食堂利用粗粮细做多达44种花样。在技术革新活动中,各营的炊事班也不甘落后,他们用上了自制的切菜机、包子机、洗碗机、刷锅机等十几种先进炊具。新建了通风灶、二联灶、隔壁灶、马蹄灶等213个。工地卫生部门也送医送药服务到工地。
1960年9月,经过民工连续奋战,张友家水库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并改名为白浪河水库。当年汛期,水库就蓄水4000万立方,有效发挥了拦洪蓄水功能。
陈树林陈瑞曾撰稿
新闻推荐
马宋人烙宋饼,清明订单忙不过来 ◎从自己吃发展成产业,记者探访热闹场景◎获评“中华名小吃”,品牌亟需保护
◎马宋饼的传承历史悠久,百姓之间广流传在马宋村,每年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忙着烙马宋饼,除了自家吃外,还要送亲戚、送朋友,这已经成了马宋村的习俗。而在一些沿街的饼店内,这时候马宋饼早...
昌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