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洲往昔

铜陵日报 2021-05-31 10:08 大字

在一个阳春三月的上午,我随同诗友到老鹳嘴踏青采风。汽车行至胥坝渡口下,麦浪滚滚,桃李争艳,油菜花放,一片花的海洋映入眼帘。今日芳洲,柳丝成行,莺啼燕舞,风轻云淡,江水滔滔,千里扬帆,无限风光映大江。这真是“滔滔江水过洲头,细草茵茵意兴稠。喜看三春花满树,声声布谷啭歌喉。”在我们欣赏美丽春光时,随行的一位长者说:“在沿堤上方是丁家洲。过去丁家洲是一个非常繁华的沿江商埠,上到武汉、下至南京的商家巨贾都聚集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易。夜间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可现在原址已消逝在滔滔江水之中。”

丁家洲史料记载极少,清乾隆《铜陵县志》中只有“丁家洲,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句,别无其它文字录入。笔者只得在民间寻访采集资料而加以整理,带着对历史的思考,寻觅丁家洲昔日的辉煌。

丁家洲,在历史上是一座名闻遐迩的商业巨埠,它的繁荣和不幸的消亡,给世人留下的是伤痛。据传说:在古代,丁姓先祖移住沙洲上。此洲因面对长江,与小湖洲隔水相望,能种粮捕鱼,是人居的好地方。丁姓人在此世代繁衍,人丁兴旺。他们认为这个洲是丁家的,故名“丁家洲”。

丁家洲地理位置独特,船到了铜陵江段后,由于江面宽阔,风大浪急,商船到此停靠避风,改道夹江。此地渐渐成了物资集散地和自然避风港,经商者众多,竹木柴炭,盐茶姜渔者齐集,商铺林立,茶酒旗幌飘展,成了铜陵县沿江流域重要的商埠。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就曾路过丁家洲,写下了《从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从当地居民口中得知:丁家洲一色明清徽派建筑,街道呈“T”型,象征“丁”字,气势恢弘,十分壮观。丁家洲是铜陵一道独特的风景,宽阔的江面,波涛滚滚,浪遏飞舟,而货场、仓储范围方圆近五里,商船在此避风行小港出荻港而入大江。公元1170年,46岁的大诗人陆游,在客船上游览了丁家洲美景后,在《入蜀记》六卷中兴奋地描绘了当时的所见。

丁家洲沿岸杨柳成行,柳丝起舞,一望无际的芦场,花絮漫空。六尺多高红蓼成了一道红色的江岸,日出东山,朝阳普照,江面仿佛铺了红色绸带,随波起伏。夕阳西下,红蓼张开笑脸,迎接商船靠岸。渔夫收网,成百上千条渔船返回渔村,星星般的渔火与深邃的天空互映,好似银河落九天。明代推官李宗泗也曾夜泊丁家洲,在他眼中,丁家洲“霜侵杨柳萧疏绿,水暗芙蕖寂寞红”,景色也是很美的。

丁家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明代,铜陵地方政府会专门“拨水巡民壮十名把守”。在朝代更迭中,丁家洲屡受战争创伤:宋末,元军和宋军在丁家洲进行了一场有名的“丁家洲之战”,宋军大败。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占领铜陵县城后,又在丁家洲设立日本商行,发行军票,允许老百姓拿军票到日本商行购物。当时新四军条件十分困难,他们借用这个机会,利用老百姓手中的军票,购得紧缺的军需物资,为军需开辟了地下通道。丁家洲历朝以来,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但也为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过贡献。

令人遗憾的是,古老的丁家洲今已不复存在,它的消亡主要原因是:战火、洪灾和崩岸。

我是铜陵人,怀着对铜陵的一片深情,将丁家洲点点滴滴集录于此,留下印记,以祭之。(陈诗兴)

新闻推荐

健身器材送到乡村

5月26日,市、义安区老年人体育协会相关人员(左)将价值700余元的健身器材“可乐球”送到义安区天门镇龙云村村部。据了解,为了...

义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