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语花香山林葱郁 六旬老人乐享好生活
在徐济斌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家人几年前拍摄的全家福。记者 姜蕊 摄
上世纪80年代,徐济斌骑上了刚买的摩托车。图片由徐济斌提供
徐济斌与家人过去在老房子前的全家福。图片由徐济斌提供
徐济斌自豪地介绍起自家酒坊酿造的粮食酒。记者 姜蕊 摄
■ 本报记者 姜蕊
山还是一样的山,不过比以往更绿了;河依然是一样的河,但是比从前更清澈了。
在义安区顺安镇星月村有一座徐家酒坊,这座居于山脚下的酒坊规模不大,酒的品质却不差,也因此常常为品酒者津津乐道。不过最令酒坊创始人徐济斌引以为傲的是他这些年来越过越舒心的日子以及越变越美的周边环境。用老徐自己的话说,“过去食不果腹、生活艰难,如今生活舒适、吃好喝好住的环境更好,最爱当今好生活!”
五十年代:肆意砍伐让山变秃
徐济斌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候的村庄还不叫星月村而叫明月村,是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童年时期的徐济斌还记得,伴着周边人口的增加,为了生存,背后的这座山林被人们肆意砍伐,“很多小树还没长到一米高,便被大家无情砍伐,甚至有人将其连根拔起,山上几乎看不到绿意。”在徐济斌的印象里,那时候的山是秃的。
一家八口人挤在几十平方米的草房里,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回忆起儿时的居住环境,徐济斌苦笑道,“晚上睡觉时全家人挤在一张床上,床上全是腿,挤得让人心烦气躁。”对于徐济斌一家人而言,最担心的便是风雨的突袭:草房顶会被掀翻,大人在外忙着“抢救”,孩子们则会躲在桌子底下。“深居于山里的我们出一趟门更是费劲,即便找到了能下脚的路,也是或尘土飞扬或泥泞不堪的土路。”对于当时的出行条件,徐济斌也无奈地抱怨道。
六七十年代:山洪冲走房子,生活更加困难
1960年,让徐家人永生难忘的事情发生了,那一年山洪暴发。一家人慌慌张张地刚跑到屋外整个房屋就被山洪冲走。一家人怔怔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后来政府救济我们,给我们发放了三条男士短裤,我和父亲轮流穿,年幼的弟弟只能光着屁股到处跑。”回忆起那段一生难忘的窘境,徐济斌无奈地摇摇头。“房子没了,我们只好找家里的叔爷借了2间小房子,房屋破旧不堪,但在我们一家人看来,当时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儿就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徐济斌说。
1970年,徐济斌与先进村的一位姑娘喜结连理,新娘出嫁当天,从娘家步行至徐家,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当时没有交通工具,路也不大好走,所以这种情况我们早已料到了。”徐济斌回忆说。
改革开放后,生活环境在逐步改善
1975年,徐家的生活环境开始日渐改善。首先是居住条件,成家生子的徐济斌不愿妻与子挤在狭小闭塞的破房子里,于是,他决定自己盖三间瓦房。料子是从山上采下来的石头,人工是周边村民,不要工钱,只需管饭。“通过找邻里七拼八凑共计630元,一年多的时间里,终于完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徐济斌回忆说。
那一年,徐济斌成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虽然当时的教学环境很差,但对于满腔热血的徐济斌而言,他要做的是要让这群村里的孩子爱上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为了更加充实自己,经过努力,1987年,徐济斌考到铜陵师范进修。后来徐济斌转为公办教师,在镇上教书,一教便是13载。“改革开放以后,大多数学校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泥地铺上了水泥,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自带板凳,嬉戏玩乐、锻炼身体的操场也更大更完善了。”谈及教学环境的逐步改善,徐济斌深有体会。
如今山水更美,生活惬意
2002年,徐济斌的小儿子退伍归来开始创业,退休后的徐济斌陪着儿子一同创业,父子俩开始是养猪。然而,在老徐的心底一直记着父亲的话,“我们祖辈曾酿过酒,有机会的话,我们何尝不试试这一行当?”于是,父子俩利用祖辈传下来的老经验和奔赴湖南、山东等地酒厂学来的新技术,开办了徐家酒坊,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自家种的粮食酿造的粮食酒大受欢迎,酒坊办得越发红火,徐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最让徐济斌欣慰的是,酒坊后面的大山这些年来也在默默发生着改变,从过去肆意滥伐到后来的禁止砍伐,再到如今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林”,山上的树木越来越多,长得也越来越高。“每次外出回来看到这片山上绿意盎然,都让我感到发自内心的舒畅!”徐济斌还介绍说,就连附近不远处的河流也在近几年进行了治理,河流更加清澈,闲来无事时,他还会和家人一同前去散步。
午间时分,徐家酒坊里,徐济斌的家人正在为酿酒忙碌着,院子里的小黄狗正慵懒地打着盹,暖阳照耀下,屋后山林郁郁葱葱,伴着从酒坊里飘散而来的阵阵酒香,呈现出一幅令人沉醉的美丽画面。
新闻推荐
■程慧路璐日前,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老年活动中心传来一阵阵欢笑声。院子里,几位阿姨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屋檐下,十几位老人坐成...
义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