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片片白姜情 记铜陵白姜文化研究者葛锡林

铜陵日报 2020-11-05 10:00 大字

■李莉 钟昕

日前,84岁的葛锡林迎来了3位远道而来的“学生”。他们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孙致陆、助理研究员曹芳芳、在读硕士研究生刘吉龙。

读到这里,你肯定想葛老是一名退休老师?不,葛锡林是市白姜研究会成员,高级农艺师,原铜陵县经信委的退休干部。葛老是铜陵最早研究白姜文化的专家之一,中国农科院的研究员们此行是为铜陵白姜种植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来。

“宋朝时,白姜成为贡品与天门的百年姜阁有没有关系?”“古代生姜的生产、流通、传播与当时的姜行之间有什么联系?”“白姜在婚丧嫁娶中的作用?”……中国农科院的研究员们从白姜的历史渊源、在民俗中的作用等方面向葛老请教,葛老一一作了回答。

“我2004年开始着手铜陵白姜历史文化等有关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葛老说之所以研究白姜文化,有两个目的:一是白姜是铜陵著名的土特产品,其独特的种植模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一直没有系统完整的资料,他想填补这片空白;二是退休后,想为铜陵白姜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有想法我就行动,当时我担任了《铜陵白姜》的执行主编,还准备撰写那本书的第一章《铜陵白姜历史与文化》。”为了寻找白姜历史,他先后走访了铜陵境内十几位老专家、老教师,请他们提供资料线索。不论寒暑,他都要下姜田、找姜农、寻姜“根”。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葛老与其他作者合作编著的《铜陵白姜》于2007年9月出版,并成为全国生姜地方品种的第一部专著。

《铜陵白姜》不仅仅是葛老研究生姜历史文化的起点,它的出版为铜陵市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供了翔实的资料。2008年,铜陵白姜加工制作工艺,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铜陵白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铜陵白姜成功获注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多年来,葛老为了收集、咨询、查阅铜陵白姜的相关资料,不厌其烦地跑市县图书馆、档案馆、书店。“我听人说《宋史》里有池州贡品白姜的记载,但在哪一部分不清楚。《宋史》有500多本,我在市、县各图书馆寻找,终于找到了白姜在宋代就出现的证明。”葛老谈起找资料的小故事滔滔不绝。

“我翻了很多史料和数据证实,铜陵白姜始于西汉,盛于北宋,衰于元末明初,复苏于清朝,振兴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于改革开放。”葛老的研究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此次,铜陵白姜种植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铜陵白姜》,葛老的作品汇编集《铜陵白姜历史文化研究》也成为众多资料之一供中国农科院的研究员们参考使用。

“一杯姜汤,老少平安;早吃生姜,胜似参汤。这么好的东西,就应该让大家都知道。希望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可以成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葛老笑着说道。

新闻推荐

义安区完善法援案件档案管理

本报讯(何晓萌记者姜蕊)为不断提升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与效果,加强案件档案管理,推进档案室标准化建设,提高结案率,提升归档案卷规...

义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义安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