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世家传文脉 刀笔耕耘叙春秋 耄耋老人黄百新和他的书刻人生
黄百新家中的书法作品。
黄百新与老伴晚年相互照应。
黄百新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
黄百新展示自己的拓印作品。
黄百新专心刻字。
■ 本报记者 路璐 文/图
“你给我五分钟时间,我给你五千年文化。”10月27日,安徽民俗村新宝斋里,铜陵文化名人黄百新不时地向参观的游人,介绍民俗民间文化、铜陵风土人情。
国粹国宝国家文化,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经历时代变迁的八旬老人黄百新,改变的是年华,不变的是初心。从绘画、书法到拓印、刻字,他对刻字葆有着最初的热忱,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追求和探索出更精彩的人生。
艰苦岁月里 他用锅底灰坚持画画
1938年11月,黄百新出生在原铜陵县一个书香门第,那时候家里条件十分艰苦,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2岁时,父亲过世,年幼的黄百新靠着母亲给人做保姆的辛苦费,读书学习、发愤图强。
也许是血液里流淌着的文化基因,作为黄庭坚第二十六世孙,黄百新刚上小学时就酷爱书画等艺术。“除了上课时间,其余时候我喜欢听民间故事,用泥巴捏人偶,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黄百新说。
1958年,黄百新考入铜陵市一中。毕业后,黄百新被分配到铜陵发电厂工会,这让一直喜爱文化艺术的他如鱼得水。工作之余,黄百新寻来了琴谱,自学二胡,更是将一直热爱的绘画和篆刻拾了起来,认真学习和钻研。
没有画笔,黄百新就用锅底灰代替;没有专业的篆刻材料,黄百新就将铁钉磨平,在砖头上刻字。“那时候没有临摹的标本,我们收工后就会去小街那里看从南京来的画师作画,默默地在心底记下,回家描绘。”黄百新说,正是骨子里的不服输和钻研,让他从此与绘画和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改革开放后 他下海经商不忘初心
1990年,黄百新退休。当时,全国上下涌动着“下海”热潮,每个人心中都憧憬着投资创业的美梦。黄百新和家人沟通后,决定利用自己篆刻所长,下海经商。黄百新告诉记者,他的公司名叫工艺美术服务部,主要为一些广告公司手工刻字。“那时候没有电脑设计美术字,都是靠人工雕刻的,一个字5块钱,一天下来,我能刻20余张美术字。”两年多的时间里,黄百新赚到了自己下海经商后的“第一桶金”——10万块钱。
赚到了钱,黄百新首先想到的却不是自己。“身为黄庭坚后人,我想建造一座碑林,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为世人和后代做一件善事。”1992年,黄百新捐资10万元,作出了在天井湖公园建设“山谷碑林”的决定。
既然是碑林,一定要有文化名家的题字。为了得到书法家的字,黄百新上北京、下广州,辗转多个地市,求取书法名家为碑林题字。“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各个城市之间辗转,只为能给碑林求得一幅好字。”最终,在黄百新的不懈努力下,赵朴初、沈鹏、李铎等百位书坛名家一一为碑林题字书法,内容都是黄庭坚传世的诗词、对联及名言绝句。因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所以碑林便取名为“山谷碑林”。
1995年12月26日,经黄百新三易刻工、五选石料,“山谷碑林”正式完工,成为天井湖公园一个独特的文化景点。
幸福岁月里 书刻成了他一生的坚持
2011年,安徽民俗村正式开园。黄百新受邀加入其中的民俗文化体验场,为来往游客介绍书刻艺术。如何把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建造得有滋有味成了黄百新心头的一件大事。
“还是要发挥自己的特长。”黄百新将国画人物、各类书法作品、精致的木雕石刻、逼真的竹片画像统统搬进自己的“新宝斋”内,各种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让人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干枯的老葫芦、破旧的木板、随处可见的石块,也在黄百新用刻刀、斧头的打磨下,变得生动逼真。
从甲骨文到徽派竹木石“三雕”,再到现代书刻,从中华民俗民间文化到铜陵的风土人情,这一切,黄百新都是“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写字的人有,刻字的人少,现代书刻的人就更难找。”黄百新说,他多年来一直在思考,传统的徽派“三雕”,如何传承和创新。终于,在“现代书刻艺术”上,他找到了创新发展徽派竹木石“三雕”的最佳契合点,“现代书刻既能发挥传统工艺,也能饱有创意,和现代接轨。”
黄百新笔耕不辍,近些年创作了近200件刻字艺术品,并撰写了30余万字的书刻理论文章。当问到他高龄伏案一天,身体会不会有不适的时候,黄百新意气风发地说:“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我每天做的都是自己喜爱的事情,心态年轻,人也跟着年轻了。”
网络时代中 他戏称自己是“80后”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黄百新这样理解自己名字蕴含的深意。如今,黄百新已是耄耋老人,但他却戏称自己是“80+”的年龄、“80后”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我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说起自封的“半车斋主”,黄百新笑道,人常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我的文化学识却只能够得上“半车”,所以自称“半车斋主”。
黄百新告诉记者,近些年,他醉心于网络文化,说着,他激动地打开自己的小播放机,熟练地插上U盘,给记者看他在网络春晚舞台上的表现。他说,自己虽然已经年过八旬,却对大家称呼他为“80后”、“网络大侠”等称呼,感到很欣喜。
心有珍宝的人,才能“刻印”出无限的精彩人生。黄百新敲击键盘可以变成“网络大侠”,伏案雕刻可以成为“拓片的手艺人”,提笔写字又转身成为“文人墨客”。多彩的人生,来自他内心从未停止过的那些热爱和坚持。采访中,黄百新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这样的传统文化,让现代书刻艺术流传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震万伦)今年以来,义安区围绕产业发展,健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机制,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搭建人才创新创业舞台,精...
义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