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奉献

铜陵日报 2019-06-13 09:47 大字

■ 本报记者 方文婷

“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尽了应尽的职责。”这是殡葬工王正田给自己的评语。从走上殡葬工作岗位,他数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诠释了一位新时代最美劳动者的风采。

王正田原在市一建公司上班,条件和待遇都不差。1974年,听说市殡仪馆招收职工,当时的社会观念和思想非常守旧,几乎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去工作,他年轻气盛,主动要求调到殡仪馆上班。这次异乎寻常的选择在他的周围激起巨浪,很多不理解他的人甚至言语苛刻。但他没太在意别人的议论,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那次选择,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但我不后悔,我要用实际行动来展示我的人生价值。”这个念头,王正田坚持至今。要说第一次到殡仪馆上班不害怕,那是假的,当年的殡仪馆地处偏僻,四处杂草丛生,只有一排平房,办公室、火化间和值班室都连在一起,白天看到都会令人生畏,更何况晚上还要值班。值班室四周陈列着许多骨灰盒,第一次值班时,王正田整夜都没敢睡。那时,他的工种是炉前工,跟师傅学习操作火化炉。“第一次操作火化炉的时候,我心跳加速,头皮发麻,好在师傅看出我的害怕,每次操作火化炉都陪着我。”可是总不能一辈子跟在师傅后面干,于是,王正田暗暗下定决心,利用中午短暂休息和业余时间练胆量,渐渐地消除了恐惧感,终于能在师傅不在的情况下独当一面。

1978年,当时的铜陵县实行殡葬改革,所有的遗体都必须运往殡仪馆火化,每天的火化量很大。二月的一天,天气比较冷,同事张师傅去上海探亲了,他一个人一天火化了14具遗体,炉前温度太高,他只能穿单衣工作,到最后累瘫在地,衣服没有一处是干的,第二天又继续当班。更难的是,烟道经常堵塞,且有几十米长,口径狭小,无法用工具疏通。可谁愿意钻进去呢?身为火化工,他自告奋勇进去疏通,每疏通一次要花费2个小时。烟道口径小,气味又特别难闻,弄得人头昏眼花,他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疏通任务,直到新的火化炉改造成功。

1985年,王正田由于工作出色,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被评为民政部劳动模范。从那以后,他干劲更足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格了。多年来,他没有休过星期天,当别人在蓝天丽日下游公园、逛街、享受天伦之乐时,他在忙着安慰活着的人,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我们不能整天死气沉沉,也不能微笑服务,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减轻丧者家属的痛苦。”这是王正田的心得。

一次,某公司的一位职工因工作事故不幸身亡,遗体已支离破碎,惨不忍睹。王正田和同事们一起将遗体一块块包扎拼接起来,又一针一针地缝合连接,然后精心整容化妆,使逝者恢复了往日的仪表,逝者单位的领导同事及家属含泪点头,向他们投来了感激的目光,他们的工作让参加遗体告别的人得到宽慰。1991年的一天,有位外地企业退休工人病逝在铜陵,遗体运到殡仪馆已经晚上7点多了,当时王正田正在家吃饭,同事找到他说,逝者家属按照当地习俗,想要当天晚上办理遗体火化并连夜将骨灰带回老家。他二话没说扔下饭碗,赶到单位为逝者处理好后事。逝者家属感动不已,硬要塞给他谢礼,被他婉言谢绝了。从事殡葬工作以来,他拒绝丧者家属馈赠不下千次。也许好多人不理解,但他说:“要发财也不会选择到殡仪馆工作,人生最高的境界莫过于奉献,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莫过于奉献,我的付出不求报答。”

进入殡仪馆工作以来,尽管仍有一些人对他的工作存有偏见,但让他欣慰的是,党和政府给了殡葬工人深切的关怀和尊重,也一直关心关注殡仪馆的建设,昔日的荒凉已经被“园木景观”代替,王正田和同事们的工作环境也得到改善,他本人还被授予“铜陵市精神文明十佳”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爱眼知识送进校园

本报讯(孙致洋记者马卫东)6月6日是全国第24个爱眼日。当天下午,义安区天门镇卫生院组织医务人员走进朱村中学,开展“爱护眼睛...

义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义安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