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古镇记
□陈严法
“一岸青山两湾水,依门近看大江流。”
在长江岸边,在青通河的入江口处,坐落着一个风景秀丽,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的古镇——大通古镇。
对于大通镇的熟悉,是在我到安徽铜陵工作以后。那几年,还没有建三峡大坝,到了汛期,大通镇就会形成“水满大通”景象。在参与防汛的期间,也就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对大通的风土人情有一些了解。大通是一个外地人集聚的小镇,是长江边上的一个码头。因为与水相连,镇上的商业和渔业很发达,商业的发达是因为这里是天然港口,可以停靠船只,渔业发达是因为它“七水两山一分田”。在1996年的汛期,大通镇白荡胡渔业社的一名经警因公牺牲,我被派到大通采集该同志的先进事迹材料,陪同的是铜陵县委宣传部的一名科长,在采访过程中,我与这位科长成了朋友。科长是大通人,对古镇的历史人文非常清楚,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对大通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古镇很小,仅留存一条老街,几十家店铺。行走在不宽的街道上,青石板从东向西延续几百米,如同一部历史书籍,在眼前舒缓地慢慢展开。街道的两旁,徽派建筑特色明显,大都是前店后居的模式,那理发店、铁匠铺、糕点铺,还有那斑驳石灰墙上带着时代标志的标语文字……让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看到以后恍如隔世,它们的确是一件件文物,分别安置在这条不长的街道上,暗示着小镇当年的繁华。
古镇不大,但它与清末民初的历史紧密相连。清末,大通镇作为《烟台条约》的重要通商口岸,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其时,隔江相望的和悦洲曾为盐务招商局、长江水师、安徽临时军政府驻地,繁盛一时,人口最多时有十多万,有“小上海”之称。在清王朝绞灭太平天国的时候,湘军将领彭玉麟率领水军镇守大通的和悦洲,在和悦洲上留下了“三街十三巷”的遗存。和悦洲本不叫和悦洲,原名是荷叶洲,如同一张荷叶,漂浮在长江之上。彭玉麟驻军以后,看到小镇人口密集、商业发达,希望小镇和谐、悦达,就把荷叶改为和悦。和悦的名字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大通是中国历史上开放较早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开放,宗教也随之而来,当年,西方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徒昂起他高高的头颅,唱着所谓“普世”的经诗,在一个积弱积贫的国度传教布道。在小镇的长龙山上,遗存有一座很典型的西方建筑,就是天主公教会的钟楼。钟楼只是一个框架,孤单矗立在山顶,如同一个年迈的老人,几百年来在看历史云展云舒,在听长江潮起潮落。听居住在大通古镇一位老人说,那时的天主教堂规模较大,有圣堂一幢,旁侧建有大钟楼,是全部建筑的制高点,坚固雄伟,屹立于长龙山西端,面对长江,登临其顶,长江两岸的景致一览无余。但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原建筑物已所剩无几,只剩下这座高大残破的钟楼,成了外国教会在大通唯一遗迹。
沿着大通老街往西走两公里,就到了神椅山下,在山与湖相依的位置,有一群佛教建筑,这就是有名的大士阁。相传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从异国他乡来到中国九华悟道修炼,终成地藏菩萨。上山途中,他曾在神椅山落脚休息,大士阁即为九华僧人追慕新罗国王子而建,此后成为十方僧俗朝礼九华必经此地,香火十分兴旺。现在的大士阁是近年来在原址上修建起来的,它隔着慈堂湖与天主教钟楼遥相呼应,见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成为小镇一个很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南宋时,诗人杨万里乘船路过大通,写了一首《舟过大通镇》的诗: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须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这首诗的解释是:某一天,诗人乘舟经过大通,看到大通一带风势高急,江北岸乌云低垂,江中浪涛翻涌,险象环生。诗人感叹,航行的船只经过这里,真要千万小心!即使顺风而下也不要稍纵航行,只能劳烦纤夫沿着大通这边的江岸,将行船慢慢地拖动。但是,丛生密集的芦荻太多,经常裹住了缆绳,而捕捞鱼虾的渔罾到处都是,又妨碍了船只的移动。然而,诗人并不曾有一丝抱怨,慢有慢的情趣啊,正好可以稍作停顿,好好地享受一下大通的美食。因为这里的鱼蟹实在是太多了,价钱很低,一个铜板就可以买到很多。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大通是多么富庶,鱼蟹多得不用花钱。
小镇是一江一河的交汇地,左有青通河,连接青阳的九华山;右边是浩浩荡荡的长江,境内还有缸窑湖、东西祠堂湖等。现在的大通,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商业鼎盛的时期已经成为历史,但大通的农渔业依然被人颂道,因为这里不仅可以买到长江鱼蟹,而且可以买到没有污染的蔬菜,可以用价廉物美来称誉。每天的清晨三、四点,大通的码头热闹非凡。一边是从和悦洲运过来的蔬菜和鱼虾,一边是城里来批发蔬菜、水产的商人,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空地上,谈论着农产品的质量,商量着物品的价格。因为这里的蔬菜和水产都很环保,最终让一批城里来的人都会满意而去、满载而归。
古镇历经岁月的洗礼,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望着那涛涛不息的长江,我想起了一首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镇的人还是那么的恬淡,生活的不紧不慢;古镇的水依然东流,毫无忧愁地一去不复返;古镇的山依然郁郁葱葱,只不过在一年一度的落叶中成长得更加高大。
新闻推荐
本报讯(唐煌记者吴彬)2019年,铜陵市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公务员(参公管理单位工作人员)200名。根据全省公务员招录工作安排,3月...
义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