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远去的大通渔乡民俗
■吴华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写过《舟过大通镇》,诗中所说“鱼蟹不论钱”,意思是说大通曾经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而诗句“渔罾最碍船”,则反映的是大通江上捕鱼作业曾经特别发达的情形。由此可见,古镇大通的渔业文化可谓由来已久了。
据铜陵相关史料介绍,大通所辖的河南嘴地区,1952年直接从事捕鱼的渔民共有1000多人,每天共有两百多条渔船分别在长江、青通河及其附近的南湖(现贵池大通圩)、缸窑湖、白浪湖、水桥湖、祠堂湖、新一湖上往来忙碌,开展捕捞作业。此后,因国家开展合作化改造,一部分从业渔民组成大通鱼菜合作商店,一部分人则过渡到新成立的国营水产公司就业。铜陵县(现已更名义安区)政府为大力发展大通渔业,切实加强渔业捕捞的管理工作,专门在大通渔民比较集中的河南嘴成立了“大通渔民协会”,以船为家的渔民改到陆上定居。1956年,撤销大通渔民协会,成立“大通渔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将其更名为“大通渔业公社”。渔业公社成立后,渔船、渔网等渔具由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实行集体统一捕捞,按劳取酬,统一分红。1972年,大通渔业公社成立白浪湖养殖场,开始围湖养鱼,并让部分渔民在政府资助下,来到白浪湖畔定居,变过去的单纯捕鱼为管、捕结合。1988年,渔业公社改为渔业村。白浪湖养殖场划归铜陵市菜篮子工程管理办公室管辖,并对外进行公开发包。
近年来,国家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整建制划归郊区的大通镇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取得较好效果,于2014年3月圆满完成全镇渔民上岸安居工作,共有三百多户渔民符合国家享受政策补助。享受政策的渔民于2015年离船上岸搬入新居。昔日以船为家的河南嘴渔民被政府安置到大通民福家园小区,彻底改变了他们过去以船为家的漂泊生活。
大通渔民的渔具共有三大类,分别是网、罾、钩叉之类。每一类,又各有不同小类。比如网,就有围网、拦网、旋网、撒网、丝网以及鱼笼子、黄鳝笼子、虾笼子等。罾,又分拦河罾、铲罾、架子罾、手罾等。钩叉类,则有滚钩、挂钩、崩钩、钓钩、卡子、排叉、灯笼叉等。每一种渔具的样式和捕鱼方法不一样。
如今,游人漫步大通古镇,仍可看到吴氏、姚氏等许多制作出售拦网、旋网、撒网、丝网、迷魂阵以及鱼笼、黄鳝笼、虾笼等鱼具商店。
大通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渔业文化的民谣。如“扳罾,扳罾扳个大鱼十八斤,小鱼送隔壁,大鱼自己吃……”诸如此类的民谣、儿歌,大通几乎人人从小都会唱诵。
大通境内河渠枞横,湖泊众多,自古一直就是渔业发达、鱼市兴旺之地。唐、宋以来,大通地区的青通河口至鹊江两岸及和悦洲洲边,常年渔船云集,各种捕鱼工具琳琅满目,盛产的各类鲜鱼、螃蟹、活虾、老鳖(甲鱼)层出不穷,经常让大通呈现出鱼市“压断街”的奇观。
大通一年一度连续举办的“鱼龙盛会”,可谓是独具一格。因为大通渔业资源的丰富,众多渔民的捕捞作业,让大通涌现出一大批的鱼行、鱼贩。为祈求每年渔业丰收、鱼市兴隆,这些大大小小的鱼商们便在每年正月组织举办盛况空前的“鱼龙盛会”,商家、渔家、船家三方都会组织人员扎制鱼灯、龙灯等,开展各种形式的表演。其时,长龙有一百三十多节,明灯彩绘,由四十多人擎舞穿街,让正月喜庆的大通街头热闹非凡。最有意思的是河南嘴渔民,他们在鱼龙会上推出的龙灯有别于我们常见的龙灯,一律是“闭眼龙”,意在这种忌睁眼睛的龙只保护鱼,不吃鱼,借以庇护捕鱼业的兴旺。
大通人一直有“一碗锅巴三碗饭,浇上鱼汤香四方”的说法。每年为欢庆丰收,大通人喜欢在每年春节前夕举办“干塘节”。所谓“干塘”,就是大通地区洲上和圩区将鱼塘里的塘水抽干,然后捉完鱼、再清淤,以备来年再养鱼。通常是将塘水抽干后,由集体或承包户先行捕捞大鱼,等他们将大鱼捕捞完后,再让大家一起下塘捕捉泥塘浅水中尚未捞干的小鱼、小虾、泥鳅、黑鱼、黄鳝、老鳖等,谁抓到了谁得。等主管领导或是承包户一声令下,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一齐出动,整个泥塘中大呼小叫,异常热闹,趣味十足。过后,大家不会因为浑身上下遍布泥浆而嬉笑,反而会相互炫耀自己的捕捉成果。紧接着,每家每户便会清洗鱼、烧锅做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鱼汤饭“打牙祭”。
大通渔业文化丰富多彩,自古传承至今。随着大通古镇景区和大通影视基地的声名远播,大通的渔业文化也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喜爱,成为一种乡愁记忆而传承……
新闻推荐
建造村口牌坊。修旧如旧保护传统古村落面貌。砌筑村中道路改善村民出行条件。经过修缮保护的古民居。12月19日,在义安区天...
义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