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织造民族特色地毯 传承手工技艺文化

铜都晨刊 2017-06-12 09:35 大字

■本报记者方盼亮

“做手工地毯,不仅要肯吃苦,静得下,坐得住,还要有一点天赋。”在义安区钟鸣镇的铜陵锦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内,皮肤黝黑的方红珍说起自己20年地毯加工经验时这样说道。20年间,她将一个改制的地毯厂逐渐改造成了一个产品远销国内外的民族特色地毯加工厂,在大批地毯厂纷纷机械化批量生产但却逐渐倒闭的情况下,它依然坚守着传统手工工艺,成为铜陵市甚至是省内惟一的一家手工加工的地毯厂。

绕线、织造、平毛、剪花……在方红珍的地毯厂内,只见几十名工人在各自的操作间忙碌不息,成品房内摆放的地毯大小不一,花鸟、彩纹、抽象等图案色彩艳丽,立体有型,极具民族特色。方红珍介绍说,织造地毯,除了绕线和平毛靠机械配合完成,其他工序全靠人工,每个花型、每条线条都是惟一,绝不重复,而这也是他们厂的一大特色。

出生于1967年的方红珍,15岁辍学外出学艺,16岁创业,修过钟表,开过五金店、饭店,30岁时租赁起镇上的一家地毯厂,和工人一起学习地毯加工技术。只是此时的地毯厂仅仅只是为江苏的一家地毯厂生产半成品,加工费用低,企业效益差,第一年就亏损了8万多元,只好暂时停业。但此时对地毯加工行业已有深入了解的方红珍坚信,企业亏损的原因在于停留在“等别人给饭吃”,没有品牌特色产品,而受制于当时企业性质等问题,又无法做出大的改变。直到2年后,这家地毯厂因改制拍卖,方红珍毅然拿出了所有积蓄,竞拍下来。

方红珍明白,创效益的第一步是要自身业务硬。于是,她带着厂里的技术骨干,到国内地毯产业发达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和职工一起接受专业培训。方红珍注意到,带有民族特征的地毯在市场虽然不是很多,但前景广阔,于是学成归来后,她把研发目标锁定在民族特色地毯加工上,并与上海一家外贸公司合作,把产品带往德国法兰克福交易会进行参展。结果,带着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地毯产品在法兰克福交易会上一经亮相,立即吸引了众多外商的目光,其中,一位来自阿联酋的客商在交易会现场就签订了200多万美元的订单。这让方红珍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和更广阔的前景。随着产品的逐渐丰富,销量越来越大,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外贸市场也逐渐被打开。2003年,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方红珍又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购买了100多亩土地,创办了铜陵锦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加工地毯的同时,生产出口服装,年创外汇2000多万美元。

做外贸虽然让方红珍尝到了甜头,但依然是以量取胜,价格相对较低,而且地毯上的图案简单,并不能很好地展现民族特色。于是,方红珍又琢磨着提升产品工艺,生产真丝壁(挂)毯,将市场瞄准了少数民族地区,从外贸转内销,结果产品在新疆、内蒙、宁夏、云南等广大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备受青睐。

企业效益越来越好,但方红珍并不满足,2011年,她将积累的几千万资金投入到现代农业中,倾心打造的梧桐花谷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近年来,迅速成为铜陵市的著名景区。方红珍说,之前是地毯织造的手工业带动梧桐花谷农业的发展,而随着梧桐花谷农业的迅速发展,她正计划将两者相互融合,在景区内开设一片展馆,将地毯织造的设备和工艺带到展馆中进行展示,实行手工业和现代农业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手工织造民族特色毛毯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文化,随着熟练工人的日益老龄化,很多地毯厂纷纷倒闭。”方红珍说,这看似是一个夕阳产业,但因为其中的文化和传统,却充满着无限朝气和活力,她希望通过他们的坚守,将这份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新闻推荐

高考拉开大幕

大批考生进入考场。信心满满参加考试。6月7日,在市第三中学考点,大批考生进入考场。当日,2017年高考拉开大幕,铜陵市(含义安区、枞阳县)共有15222人考生报名参加考试。全市共设三个考区、1...

义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义安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