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医养结合探索养老新模式

安徽日报 2015-10-21 16:05 大字

调查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其中6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代谢等慢性疾病。如何实现“养”“医”无缝对接,破解“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的难题,一些养老机构为此作出有益尝试——

本报记者 张岳

患病老人陷入“养老之困”

家住合肥市包河区风和园小区的鲍书贤老人,最近一直在为老伴的照料问题发愁。他的老伴张仁香已经80岁,前一段时间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需要常年卧床休养。老夫妻俩只有一个独生女,平时无暇照顾老人。 “我和老伴都是退休的医生,但我也80岁了,根本没有体力照顾老伴,而且我身体又不好,在家养老解决不了老伴的医疗问题。 ”鲍爷爷说。

此前,鲍爷爷考察了解了很多养老机构,但这些养老机构都满足不了老伴的医疗需求,无法解决老夫妻的“养老难”和“看病难”问题。 “我们老夫妻都有退休工资,在养老上没有经济压力,我非常希望能多一些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让我们有更多优质的选择来安度晚年。 ”

生病了,躺床上不能动,只有同样高龄的老伴在身边照料,晚年生活陷入困境。尤其是在家庭日益小型化的今天,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失能、空巢老人生病了谁来照料?这是一道让人棘手的难题。

秦奶奶是独居老人,身患多种慢性病需要反复治疗,常年卧床不起。秦奶奶的女儿张德香特意请了一位住家保姆,每天照顾秦奶奶的日常生活。 “我妈的大腿生了疮疡,但保姆不知道如何护理,妈妈的情绪很不好,把保姆都气跑了,我只好把妈妈送到了养老院。”张德香说。在养老院里,秦奶奶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因为养老机构缺乏专业医疗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秦奶奶的医疗需求,这令张德香非常痛苦。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经超过2亿,其中6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代谢等慢性疾病。然而由于我国医疗和养老体系长期割裂,卫生系统管医疗,民政系统管养老。造成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功能单一化,养老机构“养老不医护”,而医疗机构则是“治病不养老”,二者并不对接,给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带来诸多不便。

全国政协委员、省老年病研究所副所长刘荣玉曾走访近20家养老护理院,她在调研中了解到,在我国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内设简单医疗室的不足60%,配备康复理疗室的不足20%。

医养对接破解“养老双难”

“这里既解决了我们养老难的问题,又解决了我们看病难的问题。我们住下了就不想走,会在这里一直住下去。 ”住在安徽静安养亲苑的合肥工业大学退休老教授邹开业说。安徽静安养亲苑拥有专门的中西结合医院,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输于公立医院,随时随地为老人们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我们探索实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即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照顾老人的服务,这种养老模式非常契合老年人的需要。 ”安徽静安养亲苑负责人孙斌说。记者在这家养老机构看到,养护中心的走廊上,根据人体工学专门设计安装了非常合理的方便扶手;电梯内安装了方便老人入座的软椅;老人的床头安装了病床专用设备带,上面有快速吸氧插座、智能呼叫对讲按钮等。每位老人的床头,都挂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分别写着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等,分门别类地为老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赵厚莲老人住的套房内恒温恒湿,空调、电视、电话一应俱全,每个房间均设独立卫生间,配备医用淋浴椅。她和老伴住在这里3年了,每个周末他们的子女都会到这里来进行家庭聚会。 “住在这里比住在家里更安心,有一次老伴夜里突发急病,呼吸困难,这里的护士即刻给他吸氧,送他到前面医院急救。要不是救助及时,估计老伴都过不了那个坎。 ”赵厚莲老人说。

今年21岁的闫学敏毕业于安徽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已在养亲苑工作3年,专门照料在这里养老的失能、半失能状态老人。在小闫的手机上,存着100多位老人亲人的电话号码,她每两天就把老人的身体状况发到他们子女的手机上,让子女们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和健康情况。

闫学敏告诉记者,护理照顾失能老人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耐心和视老人如亲人的感情。有的失能老人一整天都不会喝水,她就端着杯子跟在老人身后,确保老人每天饮用500毫升的水;有的老人3天没有大便,她就采取一定的医疗手段人工取便,帮助老人解决生理痛苦。有的老人处于半失智状态,会对护士又吵又闹,每次遇到这些情况,护理人员都需要用耐心、真心去安慰照料老人。

人文关怀呵护“老有所乐”

在安徽静安养亲苑定期召开的“老人大会”上,常常是四五十位老人济济一堂,对上一周的服务质量“打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上周的菜谱里,毛豆米煮得有点硬,还希望再煮烂一点。另外,娱乐室的麻将有点脏,需要清洗。 ”郑文武老人在大会上提出建议。工作人员现场答复“立即照办”。

郑文武老人对这家养老机构的贴心服务很感动。他告诉记者,前不久的一天,工作人员一大早送来了长寿面,他才想起当天是他老伴的农历生日。 “细微之处见真情,我做不到的,养亲苑都做到了。在这里养老有一种幸福感和安全感,晚上睡觉,房间的门都不用上锁,护理人员有时候会进来帮我们盖被子。 ”郑文武说。

“您的生活,您做主。 ”静安养亲苑养护中心每星期制定基本不重复的、适合老人口味的营养健康菜谱,为特定忌口的老人烹制特需菜肴。在管理上引进“民意管理”机制,注重老人的心灵关爱,用多种方式疏导老人情绪,引导老人形成健康、乐观的生活心态。每天下午,唱歌、跳舞、书法、象棋等兴趣小组纷纷活动起来,志趣爱好相同的老人在一起切磋技艺,陶冶情操。

做为老人所做,想为老人所想,养亲苑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周到备至。很多老人爱写文章,养亲苑特别办了一份内部刊物,刊登的文章大部分出自老人之手,来源于老人们的生活感悟。 “我们更加关注老人的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让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身心健康才能颐养天年。 ”孙斌说。

独居老人曹秀芝的女儿远在美国,住进养亲苑后,她不仅享受专业医疗方面的健康照顾和服务,还找到了一群兴趣爱好相近的“老朋友”。如今女儿在国外也放心多了,因为无论她在哪个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看到妈妈在养亲苑的生活,还可以跟妈妈视频聊天。 ”

“我们无法阻止人的生老病死,也无法阻止一些老年人出现失能、半失能的状况,但我们可以改变这些老人的养老现状,让他们在晚年有一个有尊严、稳定而又安全的就医养老环境。 ”孙斌表示。

题图:重阳节前夕,铜陵县天门镇计生协会组织计生志愿者来到镇敬老院,开展“情暖夕阳红”包饺子活动,志愿者与老人们一起包饺子、拉家常,现场暖意融融。

本报记者 林春生 本报通讯员张祖清 摄

·延伸阅读·

200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必须设医务室或护理站

近日,省民政厅印发开展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方案。其中提出,要加大对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着重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力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互融合,切实保障困难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省民政厅要求,全面建立和完善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和高龄津贴制度,2015年底前实现两项补贴全省全覆盖。此外,按照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确保2015年底前完成本年度培训计划。各地2015年底之前出台养老护理员入职奖补政策。

医疗方面,要持续推进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设置内设医疗机构,2015年底完成规划布局,2016年底全面完成。2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必须设医务室或护理站,100张以上200张以下床位的养老机构鼓励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此外,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资源与辖区内养老机构签约、提供服务,2015年底签约率达到 50%,2016年底实现全覆盖。

新闻推荐

民生优先,增强群众获得感

本报记者 田婷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十二五”以来特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坚持以人为本,集中有限财力,加大民生投入,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义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