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自办“乡野文化棚”免费供村民读书看报,还向人赠送字画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5-05-15 09:50 大字

[摘要]免费供村民读书看报,还向人赠送字画

■ 本报记者王逸群

谁也没有想到,种了一辈子菜的农民汪世本,能和“文化”扯上关系,还因此出了名。

从铜陵县城出发,乘33路公交到西联乡观兴村老观小学下,往前走100米向左拐,再走数十米,就到能看到两间连排的砖瓦房。这里是汪世本的家,但从2011年3月23日开始,它又多了一重身份:屋外原本灰白的墙面上,挂上了一块写有““乡野文化棚””的金黄色牌匾。

为把自个儿家变成 “文化棚”,今年65岁的老汪足足准备了20年。这个自打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村里务农的乡野汉子,因为从小爱读书,在周围村民都盖起新楼房的时候,却将攒下来的钱投入到报刊杂志和书画作品的收集上。 “那时候啥都看,也什么都买,有时候吃饭的钱都省下来买书。 ”他回忆说。

近年来,虽然村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但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村里面打麻将、赌博可多哩!”更让汪世本痛心疾首的是,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教育,成天泡在黑网吧痴迷于网络游戏。“得丰富村民的知识,让大伙儿有地儿去、有书看。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拿出自己的藏书,又将家里的平房整理出来,免费提供场所让村民们阅览。

汪世本的小屋从此“火了”,几乎天天都有人慕名而来。他回忆说,那阵子每天接待村民都忙不过来,有时候饭都吃不上几口就又来一拨。 “最头疼的还是我这里给大伙欣赏的东西少了。 ”为了让村民看到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老汪决定亲自向全国各地的名家“讨字画”。

他先是让儿子的同学帮忙申请了QQ,将“文化棚”的信息和图片都放到网上。然后,按照报纸上留下的联系方式,挨个给书画家打电话自报家门。功夫不负有心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作品渐渐向这座300多平方米的农家瓦房汇聚,“一年时间就收到上百幅! ”他乐呵呵地说。

收集的作品越来越多,小屋里放不下,老汪又冒出新想法:“与其把他们锁在家里,不如送给有需要的人。 ”于是,这些鼓励乡野文化的字画又从这间瓦房出发,奔向全国各地:村里在新疆当兵的青年所在部队要搞文化建设,托父亲来求字,最终请走了两幅;县城的抑郁症患者找上们来,汪世本几番鼓劲,附带赠送了一副励志的对联;外地的志愿者来村里搞活动,也被硬塞着拿了副字帖……迄今为止,“文化棚”送出的字画已有200多幅,最远甚至“漂洋过海”送到了美国加州。

除了字画,书也是“文化棚”的抢手货。74岁的村民张山源每天都会来一趟,把前一天借的书还回来,再借新的回去。“喜欢看农业知识类的。 ”老人笑呵呵地说,村里能有这样一个交流文化知识的场所,确实丰富了不少闲暇时光。

第一书记杨俊来村里挂职半年多,记忆最深的事是:每天村里的小学放学,孩子们就会背着书包一溜烟跑到“文化棚”里看书。 “他们有了好去处,大人们心里也踏实。 ”她说,来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去网吧的越来越少,乡里有一次开会,还特地给“文化棚”挂了个横幅以资鼓励:“多一个文化棚,少一个黑网吧”。

汪世本认为,“乡野文化棚”不仅要服务农村,还要成为城里人的 “驿站”。 “现在农家乐旅游越来越热,文化棚能给城里人提供一个落脚的地方。 ”他甚至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如今城里的空巢老人多,而农村有很多空闲房屋,可以让他们与农村家庭结对互助,在阔别已久的乡村找到新的生活。

新闻推荐

城市转型的文明动力

■ 本报记者 吴林红“没想到安徽的一个中等城市这么繁荣、文明! ”不远万里来铜陵考察,南非国民议会议员卡姆拉伊发出如此赞叹。“我看了许多地方,只有来到铜陵,才找到家的感觉! ”走遍天下的...

义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义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