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低碳圈养 渔户丰收

安徽日报 2015-01-06 18:12 大字

■ 本报见习记者 何明

日前,记者来到铜陵县东湖生态农场,走近水产养殖大户张林兵的鱼塘,发现池塘中安装一套流水系统设备。铜陵县农业局水产管理站负责人王运能告诉记者,这种池塘循环流水精养设备是一种低碳高效的生态养鱼技术,张林兵是安徽省第一家引入该技术的养殖大户。

记者看到,该套系统分为五个流水池,每个流水池两侧都有动力设备运转,以供给池中的氧气。据介绍,这种技术的优势能够将鱼集中放到流水池中进行“圈养”,改变了传统的池塘散养方法,通过循环流水,为池内的鱼不断地增氧,可以改善水质,还能将鱼类粪便等排泄物冲到下游,以便收集清除,提高鱼类产量。 “你来晚了,现在已经看不到鱼,我们将鱼集中捕捞销售了。这套系统缩短了生产周期,从去年3月投入使用到现在七八个月的时间,产量增长1倍以上,既保障了鱼类质量,也提高了收入。 ”养殖户张海林高兴地说。

据了解,水产养殖业用水成本不断增加,且能耗高,对环境也带来一定压力。王运能说,与传统模式相比,池塘循环流水养鱼适宜多品种、多规格养殖,做到均衡上市,加速资金周转,鱼类始终在溶氧高的流水中生长,成活率高、防病治病容易,生产管理相对简单。由于周边全是渔场,养殖户多,张海林以养殖鲈鱼、鳜鱼、青鱼等中档鱼类为主,且鱼苗基本上都是自家进行孵化。记者了解到,原来这里的张姓人家在浙江湖州一带从事养鱼业,回到家乡后,利用从外地学习的经验进行养殖,并尝试使用新技术,得到当地水产部门的支持。张海林说,虽然新技术投入成本大,但“圈养”模式高效,增产增收,减轻人工负担。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设备购买及建设总投入约60万元,但鱼类总产量能够从常规的每亩1250公斤增产至近3000公斤,其日常管理仅需三四个人,以亲戚为主,仅集中捕捞时临时用人10多名,花费约1万元。由于养殖中档鱼类,按市场销售价计算,每年可增收20余万元,仅两年多可收回成本,且还能盈利。

据悉,这一技术已得到省农委渔业局的推广,六安市也有养殖户引入。

新闻推荐

春耕服务进大棚

近日,铜陵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来到江心洲上的老洲乡蔬菜大棚基地,更换老化设备、安装漏电保护器,确保春耕大棚用电安全。本报通讯员 陈晨 本报记者 林春生 摄...

义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