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热议村内道路如何修——筹资方式要多样
3月26日,本报发出怀宁县江镇村民自发筹资、把水泥路修到家家门口的消息后,许多读者打来电话、发来短信,表达了对修建组组通、户户通的迫切期盼。同时,也有不少村组道路已经修缮完毕的读者,向本报介绍了当地修路的经验和曾经遇到的困难,以资各地借鉴。
作为宣州区孙埠镇三里村的村委委员,袁小毛觉得,本报刊登的报道就像“在写他所经历过的故事”。在当地村民眼里,修路能奠定这片土地发展的根基。 2009年,他所在的俞村村民组,自发筹集10万多元,修好了近2公里2.5米宽的“户户通”。
“现在全村2/3的人口都通过自筹资金,修建组组通、户户通,村里的特产也因此方便地‘走出去\’。 ”袁小毛说,和报道中提及的日新村一样,他们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多亏大家能“拧成一股绳”,路才修得如此顺利。
然而,在旌德县三溪镇古城村,筹资修路的方式却“走不通”。村书记罗道贵直言,要靠村民集体筹资,“路根本修不起来”。最初,他们也尝试通过筹资的方式,改造近5公里、涉及10个村民组450户的“组组通”。可是多方动员后却发现,愿意主动捐款的村民并不多。
为了实现大家走上水泥路的心愿,村里最终决定,在利用“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的同时,从逐年壮大的村级集体经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村组道路建设。这位干了30年的村书记认为,用村集体资金修路,不仅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富裕起来的村集体“应该做的”。
在铜陵县钟鸣镇公路站副站长缪振进看来,如果仅靠群众集资和村集体投入,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当地修建村组路的进度“不会这么快”。为了推进“组组通”建设,县里每年会拿出10万元作为引导,镇里拿5万元用于配套,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作为村民组修缮1公里道路的奖补资金。同时,他们还在行政村选择有一定规模、并在村庄规划控制范围之内的村民组,实施“户户通”工程。在选点程序上,各行政村通过入户征求意见、张榜公布通过后再上报乡镇,乡镇研究通过后报县新农办核定。短短几年时间,该镇所辖14个村、1个社区就完成了91公里的组、户通建设。
如今,在县里的配套扶持下,钟鸣镇政府不仅想把余下的100多公里组、户通修好,还想把以往因为资金缺口造成的村村通“断头路”接上。缪振进笑着说,正因为有了政策扶持,村民修路的热情才会经久不息。
本报记者王逸群
新闻推荐
村里请“保姆”照料空巢老人铜陵县胥坝乡群心村72名老人受惠,子女外出更安心
铜陵县胥坝乡群心村72名老人受惠,子女外出更安心
义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义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