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喜欢哪些安徽“农家货”?稀奇罕见、精深加工、土味十足的农产品备受青睐
[摘要]稀奇罕见、精深加工、土味十足的农产品备受青睐
编者的话 刚刚闭幕的安徽省第十三届上海农交会犹如寒冬里的一簇烈焰,把岁末年初的农产品市场烧得火热。“年年花相似,岁岁展不同。”新一届上海农交会展示的不仅是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还有紧跟市场的营销之道。本报即日起推出“上海农交会启示录”系列报道,深度透视上海农交会,揭示现代农业新风向。
馆外,是萧瑟的寒风,冰天雪地;馆内,是攒动的人海,热火朝天,岁末年初的上海农展馆“内外两重天”。细观农交会上琳琅满目的皖货和满载而归的上海市民,究竟啥样的农产品受青睐?记者为您一一揭秘。
稀有产品瞄准高端人群
鲜美无比的孔雀汤、“人模人样”的人参果、玲珑清脆的紫色水果胡萝卜,还有形如宝塔的彩色花菜、通体乌黑的山黑鸡……上海农交会上,这些“稀罕物”甫一现身,就博得市民眼球。但这些产品多数只展不销,身价不菲的它们瞄准的是大上海高端市场。
去年的上海农交会上,金寨农民童维新的山泉黑鸡可谓赚足人气,598元一只的高价仍受追捧。 “上届农交会第二天,我就接到了一笔8万块的大单! ”受到鼓舞的童维新今年干脆把“鸡窝”搬来,直销上海月子中心等高端客户。水果多是论斤卖,涡阳县农民发明家程魁的人参果娃却是论个卖,一个200元,“我们不愁卖,求购商都是找上门。 ”
记者发现,“市场少见、科技先进、品种优良、产量偏少”是这些稀有农产品的共性,而生产中的艰辛和风险自不必提。 “人参果娃”是程魁耗费20年潜心研发的成果;宁国宏鑫孔雀养殖合作社的“孔雀汤”从养殖、熬制到分装要历经几十道工序;而埇桥区菜农陈本军的紫色水果胡萝卜则是来自欧洲的新品种;宿州百亩良园宝塔花菜的产量只是普通花菜的十分之一……业内人士提醒,稀有农产品生产虽有市场,但多数投入大、风险大,需谨慎为之。
精深加工品市场空间大
“再调200件,马上就发货!”上海农交会第二天一早,淮南吴氏豆制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陈言锁就忙着紧急补货,该公司新研发的“方便豆腐”在会上大受追捧,100件展品所剩无几。陈言锁说,原本只是想为新产品“探探路”,却没想一炮打响,五、六家上海大型商超和商贸公司都表达了明确的合作意向。
浓缩梨汁、方便米饭、姜味酥糖……和淮南豆腐一样,诸多传统初级农产品纷纷向深加工产品 “蝶变”,驰名中外的铜陵白姜就是突围者之一。多年来,铜陵白姜一直以生姜、糖醋姜和糖冰姜示人,产品单一且价低,而去年铜陵县方仁生姜合作社却以一款“姜味月饼”凿开了新市场。这次农交会,合作社特意带来刚研发的新产品姜味酥糖,探探上海市民 “胃口”。多方参展也给铜陵恒民调味品厂厂长张根民带来启发,该厂正着手以生姜为原料生产医药保健品,以及姜汁牙膏、姜汁洗发水等日用品。
“不搞深加工就没大赚头”,砀山倍加福食品公司总经理刘世礼告诉记者,早自2003年起,该公司就开始将酥梨深加工成梨膏、梨饮料、梨罐头,2007年又研发出浓缩梨汁,出口美、德及东南亚国家作为化妆品原料,“现在我们每年浓缩梨汁的外销订单近8000万,而鲜梨每年的销售额只有1000多万。 ”
传统工艺制品历久弥香
深加工产品受欢迎,“土味十足”的也不乏钟情者。 “这粉丝好吃! ”农交会第二天的六安展区内,上海市民田金根拎着半袋刚抢购的手工红薯粉丝夸赞不已,一旁的九棵松生态园林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陈银连连笑说 “货带少了”,一盒5斤装的粉丝售价60元,这次带了600多箱,只剩下1箱了。同样的场景在展馆里不断上演:青阳县九子山老布鞋公司一双手工布鞋出厂价268元一双,六安小叶瓜片合作社的手工茶叶300克要价880元,比同等规格的机制茶叶贵了足足500元,仍有诸多市民大方“出手”。
记者注意到,传统手工农产品虽然热销,却面临诸多“瓶颈”。安庆小天鹅食品有限公司主打产品是 “怀宁贡糕”,董事长马磊表示,传统手工农产品多数是家庭作坊制造,而政府对食品安全准入要求愈来愈严,使得传统制作工艺日渐没落。对此困境,他认为“有路可走”:“我们聘请了十多个做糕的老师傅,他们有技术经验,企业有市场平台,相得益彰。希望政府部门能促成更多的龙头企业与手工艺人‘对接\’,这样企业有钱赚老工艺也能传承。 ” 本报记者 钱程
新闻推荐
全省已开始海选,可联系本报
义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义安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