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与大通

铜陵日报 2021-06-03 09:53 大字

□吴华

熟悉铜陵大通古镇的人都知道,大通古镇的形成主要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因素有关,因为这里是长江流向自西向东突转南北方向的大拐弯处,形成了非常优质的避风良港,所以大通便成了古时进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号称“莲花佛国”的九华山的中转站。不过,真正促进大通发展成为长江沿岸著名的商业重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明清时期名闻天下、与中国北方著名商帮“晋商”齐名的徽商,因为他们的大量涌入,才让大通的商贸业逐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毫不夸张地说,徽商的涌入与大通古镇历史上持续的繁荣及其迅猛发展,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推进大通繁荣发展的“火车头”与“助推器”。

大通,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在历史上曾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其境内的青通河,古称“大通江”,新中国成立后改名“青通河”。这条河,虽是唐宋以后朝礼九华山的“礼佛故道”,但更是明清以后徽商做长江上游生意的“经商通道”。因古时陆路交通不发达,商人经商时多是通过水路交通进行。明清时期的徽商也不例外,他们经商时,主要是通过三条水道进行:一是往南的水道——直接从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南麓,出安徽后叫富春江,到杭州后叫钱塘江)到浙江杭州,直达东部沿海地区,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杭州开办“胡庆余堂”等,经营浙闽沿海地区生意;二是往东的水道——沿着长江支流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北麓),徽商从徽州过宣城直达古时“四大米市”之首的芜湖,再经芜湖顺江而下,抵南京、镇江、扬州、上海,专做长江下游沿线生意,如清代著名的十几个家族的徽州盐商等;三是往西的水道——沿着长江支流大通江(发源于九华山北麓),徽商当年多是从石台、太平(现已更名“黄山区”)将收集的山货运抵大通江沿线码头(如童埠等),经船运至大通市,再行中转长江上游沿线各地经销,经营长江上游生意,如当时著名的徽商李辉廷,他就曾在大通开办有著名的“利和钱庄”,更曾与倡导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合办过“大通轮船招商局”等。他们当时都是乘船沿着青通河走,到大通过后再沿江而上,到江西、湖南、湖北,远达重庆、四川。大通作为当时的长江港口重镇,承担的就是徽商货物运转的中转站。因是古时徽商经商的主要通道和中转站,大通因此在当时直至民国时贸易兴盛,经济繁荣。当时的人们一直用“万商云集、香客如潮”来形容其繁华大都市的胜景。

据大通上年纪的老一辈人介绍:徽商在做长江上游生意时,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当时徽商到大通中转配货歇息时,除到馆子里点一些大通的美味江鲜吃之外,徽商将徽州的山货运到湖南、湖北或江西卖掉后,都会将空船装上两湖地区盛产的大米和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在回程路过“鱼盐城市”大通时又会带上大通出产的江鱼与经销的食盐回家。

因徽商的家乡都在皖南山区,大通的江鱼便成为他们赚钱回家孝顺父母、犒赏妻儿的最好礼物。古时靠水路走很慢,徽商从大通回家起码要走好几天。因其船上正好运着带回徽州销售的食盐,他们便把那个鱼搞点水撒点盐往回运。到第二天则把水倒掉,从河中换点新鲜水,再撒点盐继续往回运。可是每年夏季,带回的江鱼大多腐烂只好扔掉,唯有鳜鱼没腐烂但发臭,崇尚节俭的他们不舍得扔掉。因鳜鱼属洄游鱼类,肉质结实,尽管有点发臭,但在食盐的腌制保存下仍能食用。用油煎加辣椒糊烧煮后,没想到竟美味可口;除了臭鳜鱼,大通的豆制品(如大通茶干、臭豆腐乳等)也为徽商所喜爱。“臭鳜鱼”和“毛豆腐”从此成了徽菜的名菜,随着徽商行走全国各地做生意而名扬天下。虽然现在人们都说“舌尖上的徽州”闻名海内外,但其实与“舌尖上的大通”不仅有着深厚的渊源,还一直是紧紧相连的。

历史上,众多徽商在大通的活动,包括徽商在大通成立泾旌太帮、新安帮等旅通同乡会等,不仅带来了大通这座千年古镇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大通与外界的交流,让大通真正成为了安徽的四大著名商埠之一,更为大通后来在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小上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检察开放日活动聚焦未成年人保护

本报讯(程小为孙照柱)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做好两法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