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复绿”重现生态美景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共建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
铜陵,一座因铜得名、因铜兴盛的矿山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铜矿、第一座自行设计建设的铜冶炼厂相继在铜陵诞生。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铜陵1956年建市以来,为全国平价甚至无偿提供了大量铜原料。在计划经济时代,铜陵供应的铜一度占到全国的一半。
靠山吃山,矿产经济一度是铜陵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随着矿山开采的推进,铜陵各矿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2011年4月,铜陵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对废弃矿山进行植被恢复的决议》,正式拉开全市矿山复绿的序幕。铜陵市把矿山植被恢复作为建设生态山水铜都的一项战略任务,纳入全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并要求“三年全面启动,五年初见成效”。
近五年,铜陵市共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42个,完成修复面积近900公顷,投入资金6.5亿元。计划到2020年底,铜陵市将完成所有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多年不懈努力,铜陵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实现由工业基地向中心城市转变,由生产型城市向宜居型城市转变。近年来,铜陵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城市等荣誉称号,城市幸福指数、安全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数字铜陵”助推智造升级
8月28日,以“数字驱动、共赢未来”为主题的“数字铜陵”大会举行,铜陵市正式发布《“数字铜陵”建设发展规划(2019-2023年)》,计划用3-5年的时间,将铜陵打造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先进市。
铜陵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面临着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多重挑战。对铜陵的城市发展来说,“数字经济”这把钥匙正在开启城市转型、产业升级之门。
2018年8月,铜陵六国化工公司启动实施了“工业大脑”项目,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计算后,将磷矿石矿粉细度等指标进行改变,公司的磷酸萃取率平均提升了0.22个百分点,最高提升0.56个百分点,预计每年能为公司带来约500万元的经济效益。
这是铜陵市与阿里云公司合作建设铜陵“工业大脑”的第一个试点示范项目。2018年9月,铜陵市政府与阿里云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铜陵“工业大脑”,借助阿里云的大数据技术能力,结合铜陵的工业优势,推进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工业大数据产业。
目前,铜陵市在数字政务、数字经济等方面已初具雏形。铜陵电子政务外网覆盖率、城乡光纤覆盖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数据中心)IPv6升级,5G高清视频电话、5G视频直播等相继实现;云中心累计接入48家市直单位、565类、24.7亿多条数据,每天数据交换量为7万条。铜陵与阿里、腾讯、科大讯飞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六国化工“工业-环境大脑”项目入选工信部百家大数据优秀案例,六国化工、阿里云共建“ET工业大脑”项目荣获安徽省信息化优秀项目。
“好人之城”引领崇德向善
9月2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19年8月“中国好人榜”,铜陵市郊区90后孝老爱亲典型古宏媛荣登榜单。目前,铜陵市共有82人(集体)入选“中国好人榜”。
2011年3月,铜陵正式启动好人评选活动。近年来,通过“五推荐五评选”模式推选、评议,共产生“铜陵好人”435人,其中8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铜陵好人”作为铜陵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品牌,3次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得到中央、省文明办领导的高度肯定,也成功助力铜陵摘取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强化好人选树机制,着力用先进典型壮大道德主流。铜陵建立市、县区、社区(乡镇)、小区(村组)、楼道(村民小组)五级好人推选制度,明确专人负责、逐级推选、梯次推进,形成群众举荐、层层把关、择优推选的工作格局,建立起好人好事基层“储备库”,依托群众力量将身边好人推选出来。
弘扬好人大爱精神,着力用先进典型引领道德风尚。通过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讲述身边的感动”故事大赛、道德讲堂巡礼等活动,邀请“身边好人”中的典型代表,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同时,打造铜陵好人馆、流动好人馆、好人文化展示馆,让群众近距离了解“楼道好人”事迹,帮更多“好人”走出楼道,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发挥好人示范作用,着力用先进典型带动道德实践。最大限度放大“好人效应”,引导更多的人积极投身道德建设,使学习好人模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追求。铜陵目前建立22个好人工作室,服务对象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为主。形成“好人品牌”,用连续7年的年度好人暨道德模范颁奖典礼,31场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400多场(每人一场)“铜陵好人”命名表彰会,不断释放着“榜样力量”的教育引领作用。
“民生工程”筑牢幸福基石
铜陵依托铜官山矿建市,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群众住房、办学条件、社会治理基础等等,都存在诸多先天不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铜陵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以每年为群众办一些实事的形式,实施一定数量的民生工程。特别是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43.8亿元,滚动实施民生工程477项,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对民生工程满意度达90%以上。
2010年起,铜陵市连续多年将棚户区改造列为“一号民生工程”,在完成3.06万户连片棚户区改造后,继续自主改造城中村、危旧房及零星散户。全市100多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7万多户居民出棚进楼,2万多户农村危房“转危为安”。
2018年以来,积极抢抓国家新一轮棚改政策机遇,组织对全市棚户区开展调查摸底,分片核查,根据项目难点重点、轻重缓急程度,分门别类建档立卡,掌握项目类型、用地性质,同时进一步明确改造范围和界定标准,确定三年计划改造23000套,实现“应纳尽纳、应改尽改”目标。
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配置不均,引起愈演愈烈的“择校风”。针对这种情况,铜陵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采取加强薄弱学校建设,逐步实现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各个学校均衡配置。近年来,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模式,中心城区、办学实力强的学校与城乡接合部、办学实力较弱的学校建立联合办学体,扩大优质教学资源覆盖面,满足了广大学生就近入学、“上好学”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陵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数字文化一站式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2015年起,在全省率先建设“全民阅读点”,开启了全民阅读新时代。
近年来,铜陵市以党建为龙头,以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为驱动,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建设水平,在探索中小城市基层治理新路上做了有益的探索。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安徽唯一上榜城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新闻推荐
原来的老铜陵站已建成休闲文化广场。吴启斌摄现在的铜陵站。吴启斌摄普通客车驶进火车站。周峰摄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铜陵...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