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夫妻潜心保护柴窑 传承古人工匠精神

西安晚报 2017-04-12 06:08 大字

3月10日以来,由西安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联合开展的首届“西安工匠(西安工匠之星)”评选活动得到广泛关注,至3月底报名结束时有1090人报名,涉及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农林水利等50多个专业工种。

由30名专家组成的评审会对报名人员综合评审,最终评选出90名“西安工匠”和10名“西安工匠之星”候选人。目前,正在公示接受监督。

4月14日前,如果您对候选人有异议,可通过电话、邮件或书面方式向市人社局反映。

联系人:贾玉峰 张文娟

电话: 86786833 86786422

电子邮箱:

2540960187@qq.com

地址:西安市凤城八路市政府大院6号楼517室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美好的词汇,是史料中对柴窑烧制出的瓷器的描述。遗憾的是,这座能烧出精美瓷器的顶级窑炉,只在五代十国晚期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便昙花一现般不见踪影,留给后人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昨日,记者在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这座由王学武、寇玉徽夫妇创立的民间博物馆一睹柴窑的风采。

由于存世时间短,馆内展示着少量完整的柴窑瓷器和许多残缺瓷片。王学武说,这些是他和爱人卖了工厂、酒店等产业,花十几年时间收集来的。

王学武从小就喜欢收集,从烟盒、邮票到瓷器残片,学了不少文物知识。1996年前后,西安尤其是城区的建设工地上,总是有文物爱好者的身影,大家都想淘些有年头的东西,他也捡回来不少瓷片,“有的很容易能分辨出窑口,可剩下不少成色很好的瓷片,虽也猜测是不是柴窑,却不敢确定。”

他就带着瓷片四处请教,到北京找到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研究的专家耿宝昌。“耿老看后非常惊喜,说‘这是与文献记载中最黏合柴窑的瓷器\’。”多年研究中,他们通过史料、石刻等资料,证实了中国第一部鉴定书《格古要论》中所说的“柴窑出北地”的北地,是指现耀州一带,这也让他感到非常荣耀。

自那之后,王学武夫妻就倾其所有开始了保护柴窑之旅。他们说,柴窑烧制出的瓷器非常精美,且像玉一样透光。“看这纹路,薄处只有釉相连,无法想象1000年前古人是发挥了怎样的工匠精神,才能烧制出如此精美的瓷器。”他还用铁棍敲击一只柴窑斗笠盏,发出如磬的美妙声音,余音绕梁,让人道奇。

谈起初衷,王学武说:“我们既是保护中国文化,也是在传承祖先的工匠精神。” 记者 郭欣

新闻推荐

市群众艺术馆开展清明祭扫先烈活动

  本报讯(记者刘晓帆)为追缅先烈事迹,继承革命遗志,增强党性修养,4月1日,市群众艺术馆党支部全体在职党员赴耀州区烈士陵园、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展清明祭扫先烈活动。 ...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