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上这座城盛赞铜川美 ——两岸新媒体文化采访团来铜采访侧记

铜川日报 2017-04-11 10:14 大字
????采访团一行参观马咀村温室大棚樱桃种植基地 见习记者 常意玮摄

????采访团成员感受传统制瓷工艺的魅力 见习记者 常意玮摄

  四月的铜川,春风和煦,柳暗花明。在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铜川迎来了两岸新媒体采访团,30位两岸较有影响的网络媒体记者和部分网络达人来铜川看发展、品文化。虽然仅有短短的一天半时间,但铜川向台胞们展示了现代时尚的马咀、古朴浑厚的陈炉、还有气势壮观的药王山。也正是中国人血脉中共存的文化基因,让台胞们可以和铜川符号同频共振。

  马咀:原来乡村也可以这么时尚

  采访的第一站就是耀州区马咀村。

  站在宽阔的草坪上,徜徉于欧式风情小镇,观赏世界级大师的墙绘涂鸦……乡村原来也可以这么时尚!温士凯是台湾知名的美食旅游作家、主持人,经常到全国各地寻访特色文化,但来到马咀还是让他眼前一亮,“马咀的规划让我很惊讶,像是一个影城,打造得非常有特色。”

  “樱桃好吃树难栽,我们的大棚樱桃要5年才挂果呢。”在樱桃大棚里,配置着现代化的暖风机控制大棚温度,防止倒春寒,保证樱桃抢“鲜”成熟。

  如此“娇生惯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樱桃价值几何呢?据果农介绍,进棚采摘一斤能卖到180元,平均一颗樱桃5元钱。采访团成员纷纷拿起相机,拍下这红彤彤的“天价”大樱桃,热情的果农采摘下最甜最大的樱桃请台湾同胞尝尝鲜。

  举目望去,连片的一百多个现代设施农业大棚,就是马咀村的聚宝盆,依靠观光农业村民足不出户便可达到年收入10万余元。

  陈炉古镇:陶瓷即是生活

  第二天上午,大巴车驶过盘旋的山路,历时一个多钟头来到陈炉,稍作休整,采访团跟随讲解员沿着碎瓷片铺就的小路,来到王家瓷坊。

  王战军是王家瓷坊第六代传人,他的家是作坊也是一个小型博物馆。一进院子,采访团成员便被一整面摆满各种造型的陶器陈列墙深深吸引,纷纷将镜头对准那些造型夸张逗趣的人俑,吼秦腔的、吃裤带面的、下棋的、剃头的……千姿百态,细看,令人忍俊不禁。

  从胶泥的选择、拉坯、修坯、勾画上色、入窑烧制,王战军带领采访团将青瓷的生产过程“走”了一遍,相机的咔嚓声此起彼伏。接下来是王战军的“亮宝”时间,倒装壶、公道杯、良心壶、凤鸣壶四件宝贝个个有玄机,是器皿更是文化,代表了耀州窑最高成就。台湾网记者刘莹当即订购了一套,“我要把这套富有文化的瓷器送给台湾的朋友,给他们演示这套有魔力的瓷器。”

  看到院子里的拉坯机,许多人已经忍不住跃跃欲试了。围上围裙、撸起袖子、踩动踏板,配合手上的轻重缓急,新手们也做得有模有样!温士杰做了一个酒壶,虽然器型有点儿歪,但他还是爱不释手,和“斜嘴小酒壶”来了个合影。

  “陈炉古镇保存得这么完整,而且又这么特别,是出大片儿的地方,难得的摄影宝地,有很多素材可以拍。”配合不同的拍摄对象,摄影达人王传信不停地更换镜头,以求最佳摄影效果。听闻陈炉举办过摄影大赛,采访团的摄影爱好者都不淡定了,纷纷向讲解员打听下一次摄影大赛的举办时间,希望能再来陈炉一展身手。

  参观拍摄结束,采访团在古色古香的窑洞里品尝了陈炉特色美食,泼面、锅盔、饸饹、还有唯独生长在陈炉地区的龙柏芽。台湾学生陈彦婷说:“这是我第一次见窑洞,还可以在窑洞里面吃当地的特色饭,让我感觉很温暖。而且陈炉很像我台中老家,一层一层的台阶让我很熟悉,很亲切。”

  药王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医宗圣地药王山。

  观光车行驶在苍松翠柏中,来到南庵14.1米的药王孙思邈雕像前,站在拜真台上,跟随药王的目光向南回望他走过的路。魁星楼一角植有一颗柏树,它自由自在地生长,居然树梢穿过了屋檐,只此一点,便可领略药王山的天人合一。在南庵的元殿,原址原貌保存的壁画《朝元图》,其流畅的线条,艳丽的色彩,形神兼备仪态万千的人物形象,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令采访团成员久久驻足凝视。药王山的石刻遍及全山,在山之东隅东西长二十多米的崖面上,雕刻有北周至明清的43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造像。端坐其中的“摸摸爷”,更是被古往今来的铜川人摸得通体漆黑发亮,“去掉了石的生硬,有了玉的润泽”。

  “药王山的元代壁画非常惊艳,对于发掘以后的保存方式和整个的设计,用的什么矿物质颜料是属于什么样的派系,勾起了我的好奇,但是很可惜这次没有得到答案,希望下次可以再过来进一步了解。在药王山亲眼看到不同朝代的工艺集结在一个石窟内,简直是奇迹,很多人以为类似这样的造像要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才能够看到,没有想到在药王山就有,可见铜川处处有自己的特色,处处有宝物。”温士凯对药王山的宝物赞叹不已。

  在药王大殿前,采访团成员集体真诚拜谒了这位中华民族共尊的医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得不正是文物荟萃的药王山吗?

  “之前还没来铜川之前,只知道陕西有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只听闻陕西有个城市很有趣,叫‘铜川\’,却不产铜,只有煤,让我觉得非常特别。游览完铜川,我彻底爱上了这个小城。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文化做得好不好,其实是看细节与深度,铜川这个地方,在文化保存与未来观光发展方面都做得很有深度,让我想再安排台湾的朋友来铜川旅游呢。”中国时报主编裴美茜的一席话代表了采访团成员的心声。

  从完全陌生,到被铜川文化深深折服,两岸同胞的心更近了。(本报记者 武利芳)

新闻推荐

“全民合伙人”为电商发展出力

  4月5日,记者来到耀州区电子商务体验中心,看到整个大厅被分成几个店面,有的展示农副产品,有的展示日用品……铜川市全民合伙人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栓成告诉记者,这些产品多是耀州区...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