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就业帮助贫困户捧牢“饭碗”

铜川日报 2017-04-11 10:14 大字
????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董家河镇王家砭村村民左小侠

  为了让贫困户自行造血,完全脱贫,让他们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更有获得感,董家河镇立足实际发挥本地优势,用“就业”帮贫困户捧牢“饭碗”,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和期盼。

  政府牵线搭桥帮就业

  “多亏了包扶我村的干部给我介绍活儿,我现在每个月能多挣一点,生活也能宽裕一些了。”4月7日,记者见到董家河镇冯家桥村村民冯成芳,他一边说一边拿着笤帚扫地上的木屑。

  55岁的冯成芳因患病,常年需要吃药,家里贫穷不堪。2016年,在全镇脱贫攻坚精准识别中,冯成芳被确定为贫困户,村里不但给他办了低保,镇上的包扶干部还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在宝莱家人造板厂看门、打扫卫生,这些零碎的活不仅干起来顺手舒心,每个月还能增加1000元的收入,经常愁眉苦脸的冯成芳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现在,冯成芳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他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耀州区董家河镇通过实地走访深入群众,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发现很多家庭致贫的原因在于劳动力闲置,无法发挥剩余劳动力价值来获取生活来源。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董家河镇政府依靠本镇工业优势,充分依托循环经济产业园,利用园区不断增强的就业吸纳能力,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全面实施全镇贫困人口就业工程,帮助贫困人口早日脱贫,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像冯成芳这样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找到工作,增加收入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他们有的成为村镇的保洁员、有的成为陶瓷厂的员工、有的成为企业的门卫、还有的成为运输司机。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摇身一变,完成从农民角色向其他行业角色转变。

  政企联合微信成了沟通枢纽

  “赶紧看,又发了招聘信息了。”

  “我村有个人比较合适,他有跑运输的经验。”

  董家河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刚在“企业扶贫微信群”里发完某企业的用工信息,群里就热闹起来了,13个特岗员你一言我一语地推荐着本村符合招聘信息的贫困户。

  董家河镇是耀州区的工业重镇,其中循环经济产业园入驻了铜川铝业、美鑫集团等多家企业,工业发展蒸蒸日上、势头强劲,劳动力的需求很大。而董家河镇农村又有很多闲置的剩余劳动力正愁没有去处。一个有需求,一个找出路,看到这样的情景,镇政府建立了“企业扶贫微信群”,让用工企业、人才特岗员同处一群,及时交换用工信息和人才信息,快速地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对接,既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贫苦户脱贫致富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就业信息平台“企业帮扶微信群”,改变了以前岗位需求信息“死等”老百姓上门的传统模式,董家河镇政府将村民就业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即时双向沟通,在“即时”上下功夫,真正起到桥梁作用,成为企业和群众信得过且获益的平台。目前,董家河镇的就业信息平台共有32家企业,他们提供了273个就业岗位,解决了256位村民劳动力就业问题,其中包含贫困户204人。

  企业吸纳贫困户 让群众更有幸福感

  “我现在很满足,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挣些钱,心情也好。”左小侠边说边拿着铅笔在半成品的瓷器上描摹着要雕刻的花样。

  家住王家砭村的左小侠因为喜欢绣花、雕刻,便在耀州窑唐宋有限公司寻了一份工作。2015年4月,左小侠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现在,她的作品笔法细腻,花型好看、精致,很多已远销省内外。

  左小侠拿着笔,轻轻地在瓷器上画着花样,任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个技艺精湛的大师是一个残疾人贫困户。十多年来,雕刻的工作不仅让她拥有了固定的收入,也增加了她的自信心,点燃了对生活的希望。

  和左小侠同在耀州窑唐宋有限公司的贫困户还有注浆出胚的雷西宁和雕花的董会娥,她们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都有固定收入,这份工作不仅让生活清贫的她们正通过自身劳动一步步脱贫,更让她们实现了自我价值,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见习记者 张梦焕)

新闻推荐

“党建+”模式助力耀州脱贫攻坚

  本报讯(记者姜兴民通讯员肖芳芳)耀州区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推行“党建+”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吹响了...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